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671】抄半个日本方案 毁掉课间10分钟

大家好,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671期睡前消息。

11月初,因为一位基层教师抱怨,“课间十分钟消失”的话题再次冲上热榜。人民日报也参加了讨论。

11月13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文件,要求解决中小学近视问题。其中一条规定了班主任的职责,要保证课间10分钟清空教室。

昨天,教育部体育和艺术司的司长接受新华社专访,再次提到校园10分钟问题,表示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因噎废食。

督工你怎么看待课间10分钟问题?

大家都在讨论保护课间10分钟,对于教师和教育部的表态,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实际上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两节课之间应该有,也只能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10分钟这个数字本身的合理性,是也不必讨论的问题。这种发言,违反了睡前消息节目的基本原则,就是先做定义,堵住自己的后路,然后才有说话的资格。

如果不预先做准确定义,就开始使用概念,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在舆论场上的信息量都是0,甚至是负数,因为发言人可以随时切换到另一种定义,证明自己的逻辑没错。正反都不会错的逻辑,一定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

然后我用两个定义方式探讨课间10分钟的性质,以及曾经的合理性。

直观的合理性,就是20世纪中国学校的常态:学校人数少、教室和运动场的距离近、学生之间彼此是熟人、厕所和教室彼此分离。

当时中国没钱搞村村通公路,也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大多数人生活在分散的“自然村”,别说去县城和乡镇,就是去找村长盖个章,也要走上几公里,脚下踩的都是泥土路面。一旦下雨下雪,这条路就不是一两个小时能走下来的。

所以,如果学校太集中,学生就没法上学了,九年义务教育根本没法搞,大多数学校的规模上限是几百人,这还往往是某个地区的“中心校”。下面低年级的学生分散到各个教学点,彼此之间都是同一个村的。大多数人在读中学之前,或者至少是读小学六年级之前,会默认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这种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很难保证,但也有几条意外的好处。首先是基本避免了踩踏事件,学生人数没有多到可以踩踏的地步,很多学校不建外墙,放学都没有可以拥挤的大门。其次,校舍基本是平房,开门就是一片空地;偶尔有二层楼房,也是直线楼梯直接通地面,中间没有转角,下面没有地平台阶。第三,学生都是从记事开始一起长大的朋友,能在下课的一瞬间转入游戏状态,不在乎门外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土场地。最后,当时都是旱厕,厕所必须设在学校最偏的一个角落,和教室之间隔着整个运动场。哪怕只是为了上厕所,学生下课也要出门,往往还要约上自己朋友一起去。

所以,20世纪的课间10分钟是有合理性的,给10分钟,就能让学生出门玩10分钟。不想户外活动的,为了上厕所也要离开教室。现在我们知道,影响近视的唯一后天因素,就是阳光下的活动时间。当时我很多同学家里甚至还没通电,在煤油灯下写作业,通电的也只有一个瓦数很低的灯泡,但是他们白天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六七十人的班级最多只有两三个人需要戴眼镜,基本符合基因制造的近视比例。

到了21世纪,这些条件几乎都被颠覆了。农民自己都不住分散的自然村,教育局当然不可能再下去设分散的教学点。学生和教育投资必然集中在大型学校,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运动场,客观上也拉大了教室和活动空间的距离。新的冲水洗手间设在教学楼内部,学生不出门也能上厕所。

21世纪的新趋势,还包括熟人社会解体,学生在学校上课时间之外缺乏同龄人的社交空间。

过去的小学,有多少个乒乓球台,就有多少场乒乓球联赛,还有永不停止的篮球表演赛。女生跳皮筋,沙包游戏,也必须建立自己的规则。这些游戏是在上课之前就开始的,放学之后还要打总决赛。上一个课间的成绩和比分,必须在下一个10分钟自然继续。所以学生会抓紧利用10分钟时间。

但是,如果孩子们不是自己走路上学,一路上商量今天的游戏方式。如果孩子们放学之后不会自己聚集,他们就不会利用课间时间搞体育活动。他们宁可留在走廊里,讨论昨天晚上的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段子。如果一定让他们搞体育活动,只能是专业教师到标准的运动场地去组织,10分钟显然来不及。所以普通教师只能尽量把孩子留在教室和门外的走廊。

从这些生活条件来看,现在的成年人记忆中的课间10分钟,可以这样定义:

“10分钟,是20世纪的教学条件下的相对合理活动时间。因为学生来自熟人社会,拥有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间,所以能发挥作用”。

一旦定义明确,结果也就明确了。在教学环境变化、熟人社会解体之后,课间10分钟的体育活动属性必然消失,根本不需要其他因素再来加码。很多人指出,父母对成绩高度关注,同时不允许孩子受到一点点损伤,导致课间十分钟没人出教室。这在逻辑方向上是对的,但还不是基础原因。必须从学校空间设计和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然后我说课间10分钟的第二种定义,从历史角度考察课间10分钟的来源。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面向普通人的公立学校,大多数私立学校,也就是私塾的秩序,由教师自己控制,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精力和生活节奏,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回忆中学课本上的记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892年去三味书屋读私塾,已经是科举制末期了,课程包含了一定的现代因素,但从教学方式来看,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课间休息概念。

鲁迅读私塾之后三年,中国战败于日本。这一次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比之前所有帝国主义入侵加起来都大。以往的帝国主义,或者是要割让边疆土地,或者是要通商开租界,只有日本明确要割占辽东半岛发达农业区。而且日本一向被看做藩属国水平的蛮夷,和中国一样属于亚洲国家,被这样的身边小国打败,证明两个问题。一是现代化的效果真的很强,二是现代化和民族无关,亚洲人也可以应用欧美发达社会的现代化经验。

所以清朝的政府和民间派出了大量考察团和留学生,学习现代化经验,重点就是最近、也收费最低的日本。这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1904年的张之洞主持的“癸卯学制”改革方案,几乎照搬了日本的教育体系,确定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框架。现在中国教育分成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平行设置师范学校,规定接受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就是从张之洞这一次改革开始的。

从日本抄来的教育模式,包括了一节课的长度和大致的休息时间,原则是一节课加上一个课间,大致是一小时的长度。可以说,课间10分钟的长度标准是日本经验。

后来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期间,利用伪满洲国政府又推行了类似的教育体系,虽然也谈不上普及下乡,但是比国民政府大多数省份的教育计划还是靠谱一些,比上海附近的欧美教育体系更适合农村。直到现在,东北师范大学还设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中心长春。等到第四野战军依托东北的社会基础一路打向全国,加上后来一五计划集中投资东北地区,课间10分钟的规定就被长期固化了。

但是,19世纪末的日本经验,也不是日本原创。日本1868年搞明治维新,距离1894年甲午战争只有20多年,第一代新式小学生到这时候才工作没多久,不足以让日本总结出自己的教育经验。所以日本的现代教育体系,根源是还是明治维新初期的岩仓具视考察团,全面照搬了欧美体系。

日本统治集团搞明治维新,核心目标是富国强兵,能用岛国的力量,打赢周围的大国。而岩仓具视考察团观察西方社会的时间点,正好是1871年,普法战争的第二年。当时普鲁士本土的经济、文化和工业规模都落后于法国,凭借军民合一的义务教育体系,建立了快速动员体制,用更大的兵力优势打败了拿破仑三世,当然是日本最好的学习目标。所以,日本在海军和工业方面,学习英美,在文化和消费品方面学习法国和意大利,但是政治、陆军和教育体系,坚决选择了普鲁士经验。

普鲁士代表的德国文化圈,的确是最早建立义务教育体系的国家。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德国一些世俗政府和新教改革派结合,就想推广义务教育。但真正把义务教育推广到全民,还是18到19世纪,普鲁士军官团逐步主导社会文化之后。

拿破仑战争给普鲁士统治阶级上了一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穷,不能靠雇佣军打仗;同时人口也不是很多,不能学俄国,用数不清的农奴和边疆哥萨克支持军队。但普鲁士军官团又不甘心当其他大国的附庸,想站出来争霸,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纪律性。平时这些人搞生产不影响经济,打仗的时候快速征兵,建立一支数量上压倒对方的军队。

所以,普鲁士政府建立了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义务教育体系,在1860年左右实现了97.5%的小学教育普及率。中国达到同样的小学毕业率,已经是1992年左右,我都读中学了。

在一个穷国,超越经济基础搞义务教育,最应该节约的是教师资源,因为国家不可能给太多专职教师发工资。后来中国也很穷,70年代的应对方案是搞民办教师,让中学生拿着工分教小学生,因陋就简先扩大教育规模。

而普鲁士当时的教育目标是增加军事动员力,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不仅不能搞民办教师,甚至还要给学校派出领工资的军事教官。所以,普鲁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大班制授课,单向传输知识,不允许自由讨论,不允许学生质疑,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教师传输最多的知识和僵硬意识形态。

在这个设定下,普鲁士学校希望所有在校时间都用来讲课。但实践之后,教师发现,未成年人很难连续保持一小时的注意力,所以要在上课时间达到一小时之前,就安排学生休息一会。

当时钟表还是一种很昂贵的设备,学校配备的老式钟表和计时器,每天都有几分钟的偏差,要在正午的时候靠太阳对准。表盘上往往只有时针,最准确的刻度就是一小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所谓一刻钟。所以普鲁士学校就形成了共识,一节课是一个小时的四分之三。到时间就让校工敲钟,提醒老师结束授课。

但剩下的15分钟用来休息似乎偏长,所以暂且规定10分钟休息,另外5分钟应对钟表误差。等到20世纪的平民怀表足以确定每分钟的时间以后,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采用45分钟+10分钟的授课节奏了。

回顾历史之后,我可以给课间10分钟做第二种定义:“在军事化教育体制下,为了尽量提高教育效率,穷国的行政化安排”。

普鲁士教育体制并不太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但这些学校并不是为了公民建立的,而是为了军队建立的。腓特烈二世甚至规定,学校校长必须是退伍军人。所以,普鲁士的学校内部有两个集团要争夺学生的时间,教师希望刷考试成绩,证明自己有资格提升工资;而教官强调军事训练,保证征兵的时候,本地有足够的合格率。所以学生会花很长的时间参加军事训练,剩下的体育课项目也有强烈的军事风格。这明显缓解了学生长时间室内教学的问题。

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所以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军事体育教学习惯。毛泽东1910年读小学,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持枪军事训练,后来到长沙读师范,体育课也很像新兵营。他在读书期间跑到湖南新军当兵,又回来继续读书,生活方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1917年,毛泽东第一次在全国性媒体上发表文章,就是《新青年》收录的《体育之研究》,我来读一段:

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

所谓“羞齿短后”,意思是不愿意穿活动方便的军装。毛泽东当时谈体育,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征兵问题。这决定了新中国几十年的体育课和劳动课目标,也给转业军人进学校提供了机会。一直到8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小学体育课的一项主要科目,还是扔训练手榴弹。学校少先队的乐队,现在看起来,严格遵守了18世纪火枪战争时代军乐队的工作模式。

这样我们就发现21世纪中国教育的问题了。教育管理部门高度官僚化,不讨论各种制度的产生原因,只关心稳定和逃避责任。在教学节奏上,中国学校粗暴继承了普鲁士教育体系的习惯,同时忽视了普鲁士体系的军事训练比例,把军事教官赶出了学校。结果就是室内学习时间过长,身体素质下降,近视眼比例急剧增加。

182期节目以来,我反复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官僚机构只能听懂一种语言,就是上级的考核打分制度。如果上级用成绩考核教师工作,就不要指望他们自己在意体育锻炼时间。只有在学校里营造出两个考核指标相互对立的集团,才能互相监督,保证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时间相互平衡。所以,应该让军分区和武装部派出军医和退役运动员,进驻每个学校,按自己的节奏组织体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

每次我提出类似的建议,就会有人说异想天开。但是如果稍微懂一点教育史,就能发现,现在的教育体系才是异想天开,既没有独创一套科学体系的胆量,也不愿意继承历史上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局和老师拿着半部旧制度,当做不可侵犯的神学,这才是中国人的头号健康威胁。

考虑到高考分省录取制度都能几十年不改,我暂时不指望教育系统能全面改革,那最合理的方案就是历史上勉强能用的方案,把军事教官请回来,建立一套完整的普鲁士体系,总比断手断脚的普鲁士体系要合理。

当然更合理的选择,是直接废除45分钟加十分钟休息的教学节奏,把室内学习和户外活动时间调整到1:1,用学校的集体活动,修补全社会熟人社区的解体问题,好歹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拥有几个能一起玩的朋友,不至于到工作之后才学习社交能力。

至于说教学时间因此受影响,这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的小学教育本来就是低水平无效内卷,让学生花时间钻牛角尖,研究未来用不到的解题方案。砍掉一部分室内学习时间,对全体中国人来说都是好事。

20世纪,中国规定小学要用六年时间,有一个隐含条件,就是小学教师接受了现代教育,是农业社会里罕见的现代文明火种。小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现代文明的基础概念。我之前在节目里介绍过8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绝大多数图片,都远远超出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楼房、红绿灯、飞机场、自来水这些现代生活要素,大多数人都是在学校课堂上第一次了解的。每周开班会,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问题,看看有没有按时洗脸、刷牙,有没有注意喝开水。

到了21世纪,学生自己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这些概念,也能接触到大量的文字,听到有逻辑性的对话,在识字和算术方面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从纯粹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说,小学根本用不了六年时间。

小学空闲时间多,本来是好事。成人社会已经没有熟人社交空间了,小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重建自己的朋友圈。但是,现实是学校只有考试成绩一种考核指标,普通教师当然会滥用这些过剩时间搞教育内卷,破坏下一代人的健康。

所以,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正视21世纪的社会环境,完全放弃45分钟一节课的传统概念,也承认熟人社会解体,普通儿童社交能力低下的现实,从头开始设计一套小学教育模式。

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可以重建普鲁士式教育,强行规定一半的时间用于室外集体活动,把食堂、宿舍和体育场交给体育教官,再增加更衣室和洗澡间。如果下一代中国人习惯了每天有三四个小时要在室外活动,相信他们也能有更强的体力工作,赚出更多的钱,给我们这一代人付退休金。

另外,442期448期节目,我还提出过一个量化的退休金分配建议。就是教师不能平均化地享受工资和退休金,必须用学生的终身成长数据来评估某个学校和某个教师的成绩。比如说,所有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可以给自己的小学老师打分,以成熟的视角,评价自己上一阶段的教育;等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又可以给自己的中学老师打分,评价他们的能力和人品。

这条规则,最适用的就是体育教学评估。我们不鼓励体育教官把每个学生都逼成运动员,但是,当小学生30岁的时候,教官多半还没有去世,还在领工资或者退休金。这时候对学生做一次全面体检,用健康水平决定体育教官收入的绩效部分,应该是最合理的按劳分配方式。

671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视频同步在微博“睡前视频基地”更新。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