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111】深圳房价这样涨下去,会变成第二个香港么?

大家好,2020年5月5日星期二,五一假期马上结束了,欢迎收看111期睡前消息恢复工作状态,请静静介绍新闻。

督工,去年第33期,第45期节目,我们都评价过香港的社会问题,认为香港高房价和产业空心化相互促进,最终导致自己陷入了经济陷阱。最近几年,紧靠香港的深圳也出现了房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到今年3月为止,深圳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连续上涨30个月。在全国租售比榜单上排名倒数第二,深圳是不是也有香港化的趋势?

考虑到深圳现在的产业结构,香港化还很遥远,但也必须提高警惕。香港当年也曾经是工业发达的城市,一代人之后就完全空心化了。现在深圳的住房结构是少数有钱人买商品房,多数人或租或买,住在密度大、不体面的保障房和城中村,二元分层非常明显,这一点和香港有相似之处。

4月份,疫情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深圳房价反而出现新一轮上涨。明显有其他行业资金涌入。有传闻说,中小企业拿到实业贷款后纷纷买房,以至于央行紧急要求各银行调查,严禁经营贷资金流入楼市。这是怎么一回事?

今年2月,深圳市出台应对疫情的刺激政策,其中一项是政府给小微企业的贷款贴息,在特定条件下,区政府和市政府各补贴50%的利息,最高100万元。等于某些企业可以借低息乃至无息贷款。

这个政策的本意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但是,因为允许企业以房产做抵押,就有企业主全款买套房,再通过企业过账抵押,无息贷出房价7成金额的超低利息贷款,等于政府贴息支撑房价。只要房价不跌,这笔生意稳赚不赔,导致“空壳公司”都能拿出来卖钱。

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调查以后宣布,的确有客户先全款买房,再拿新买的房产作为抵押申请经营贷的情况,但数量不大,认为这不是房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但无论调查结果是否准确,这都说明,深圳房地产涨幅经常超过实体经济的扩张速度,中小企业已经有经营不如炒房的感觉。

另外,推动房价上涨的另一个因素是去年11月11日起,深圳144平方米以下住宅不再缴“豪宅税”,交易成本降低,刺激了新一轮炒作资金。

炒房资金入市的动力这么强大,深圳到底缺不缺房子呢?

2019年底,深圳的常住人口1300多万,但大家都知道深圳实际管理的人口肯定超过2000万。目前全市住房大约1050万套,如果都是标准公寓,容纳现有人口是可以的。但是其中700万套住房属于城中村,设施、功能、配套与新建商品房差距很大,所以住房供应有点紧张。

从人口结构来看,北上广有很多不缺房子的中老年人,深圳不一样,建市才40年,全市平均年龄长期低于35岁,有人说“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有多老”,这些年轻人没结婚的时候希望能避免合租,结了婚希望房子能给儿童留出空间,不愿意住城中村。所以抢着买深圳的商品房,制造了涨价预期。

如果深圳能不断提供新增商品房,本来是可以打击炒房预期的。但是。深圳每年商品房供应量4万套,北上广是8到10万套,所以深圳房价涨势最快。如果政府提供大量政策性住房,房价当然也起不来。但是深圳政策性住房比例15%,新加坡是80%,香港都有50%。所以很多炒房资金认定了深圳的住房供应不足,可以放心买房,一定赚钱。这种预期支撑了深圳的房价。

深圳的住房供应为什么比其他一线城市少呢?

北京上海过去就是直辖市,50年代到现在,各自并入了城区周围差不多10个县。广州是省会,在清朝的广州府辖区占了很大的地盘。府级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所以广州现在有7000多平方公里,比上海还大。和北上广相比,深圳也是一线城市,但是1979年才建市,虽然后来级别不断提升,但是始终在原来宝安县的地盘发展,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是北京的1/8,广州的1/4,上海的1/3。在我国所有城区人口规模超500万的主要城市中,深圳的行政区划面积最小。

而且,就算是现在的1997平方公里,还有一半是山地,大家应该还记得2015年深圳的滑坡事件,一个改建成渣土收纳场的采石场崩了,推平了山下的工业园区,埋了77个人。这说明,从地质角度说,深圳内部还有很多区域地形不好,开发成本很高,只适合作填埋场或者低密度住宅区。所以,深圳实际可开发的面积只有1023平方公里,其中120平方公里还是填海填出来的。开发到今天,市政府手里剩下的土地储备只有大约50平方公里。

一线城市意味着商业和金融业发达,但深圳不仅有股票交易所,还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以增加值计算,深圳工业这两年已经略微超过上海苏州,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如果深圳的工业规模是100,上海差不多是98,苏州是90,广州只有65,北京只有57。这些城市的面积都明显比深圳大,平原面积更是深圳的好几倍。

工业无论怎么升级,都是要占地的,而且最好是平原。深圳一万亿的工业gdp,和2000万人争夺1000平方公里土地,结果必然是土地稀缺,价格不断上升。工厂可以赚钱,但屯房子屯地的投机者也赚钱。2009年深圳宝安区的厂房租金每天10块钱一平米,到2019年同样的厂房已经涨到30块,严重挤压了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华为终端因此从深圳龙岗转移到东莞松山湖。

同样是赚钱,大家都想挑容易的事干,既然工厂和炒房都赚钱,那肯定是优先炒房。如果遇到暂时的经济停滞,工厂赚钱少甚至亏损,那么肯定有很多工业资金被抽出来投入房地产。这次央行检查,是检查新的贷款流入房地产情况,但在这之前,肯定有很多来自工业的资金已经去炒房了。

2017年深圳市政协调研发现:前些年由于政府主导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外迁的多是低端落后企业;但现在外迁的制造业大多数是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2015年,深圳龙岗区手机产量是7518万台,2016年就下跌到5320万台,2017年暴跌到984万。

龙岗区机电产品产量变化

房价高,工业难做,大家就希望作不占地的买卖,比如说金融业。2019年1到7月,深圳工业投资负增长。去年前三季度深圳,深圳GDP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不到40%了。从贡献税收看,2018年深圳金融业税收占比为22.4%,制造业是20.3%,金融业的重要性已经压倒了工业。虽然深圳官方说过要死守第二产业比重30%的底线,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深圳目前的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经接近临界点,制造业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土地用来搞房地产,资金用来投机,最终挤死工业,把深圳变成第二个香港。

深圳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就算填海也就是再增加一二百平方公里。既然是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深圳土地稀缺。那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深圳的高房价问题呢?

这要从两方面说。首先,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1000平方公里放不下工业和人口和资金,就应该溢出到边界之外,不应该困在行政边界里面炒地皮。但是,已经形成的产业链很重要,单独一家企业搬出去,产业配套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地方官员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GDP考核指标,也不希望工业搬走,或多或少对工业自由跨区流动形成了限制,客观上给炒房价提供了预期。

而且就算地方官员不找麻烦,我们国家的福利、基础设施配套也是跟着行政区划边界走的,不会因为产业发展,就自由延伸,平滑过渡。基于这些理由,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就算土地不够,也总希望通吃所有产业,房地产利润也要,工业税收也要,结果就是边界之内的土地紧缺,给投机资金提供了空间。

当然,毕竟我们的国家不是诸侯割据,地方官员会理智地考虑问题,搞互惠互利的跨区域合作,上级也会努力协调。深圳之前尝试过和其他土地充足的地区分享产业。早在2011年,深圳就绕过惠州,与汕尾市联合成立了特别合作区,深圳、汕尾共管共建,享受地级市管理权限。但是,最初两年,因为说不清到底谁主导,谁配合,双方总是扯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到了2013年,广东省确定,由深圳主导深汕合作区,确定合作区管委会主任由深圳派驻,经济建设归深圳,社会建设工作归汕尾。GDP 70%归深圳,30%归汕尾;税收两边各25%,剩下50%留给合作区。但大家都知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很难分开,企业和员工都不能脱离当地社会,所以还是缺乏发展动力。

2017年9月,广东省批复《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决定把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变成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从合作建设改为深圳全面主导。

GDP全都给深圳,深圳派驻机构负责收税,然后返还合作区使用,总的来说,是一步步把权力集中起来。所以从2018年起,深汕合作区的GDP统计在深圳市,算深圳干部的考核指标。但问题是是汕尾的统计公报也没扣掉合作区的GDP,看来两地合作模式不是很顺畅。到现在,深汕合作区的GDP也只有100亿左右。去年11月,河源市也策划“深河特别合作区”,主动拿出土地,希望深圳分一部分GDP过来,但深圳方面的反应不积极。

深圳在外面搞的这些合作说明,的确可以通过引入其他区域的土地来缓解深圳的炒房压力。但是,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所谓的“平等”合作意义不大,两个城市的官员都需要GDP和税收,都希望自己主导土地指标,很难达成一致。深汕合作区一步步改成深圳主导,就代表了大趋势。

当然,在现有体制下,也很难想象让深圳吞并长三角的其他城市,最可能的办法,还是把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类机构坐实,不仅仅是一个协调机构,而是有常设管理单位,有考核指标和管理权限的行政单位。让深圳市变成新单位内部的一个较强区域,统一考核经济指标,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这样产业和人口才会自由越过边界,像在一个城市的各个区之间一样流动。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另一个教训是不能搞飞地,联合发展区域一定要在地理上连续。否则不仅基础设施不好协调,炒房资金也不会担心飞地的土地供应。所以,最好的模式是在深圳附近找土地。

和深圳在土地上接壤的地方,首先是南面香港特区,有很多闲着不用的郊野公园,但这些土地包含很多山地,还有政治上的障碍,不太可能用上。其次是向北,联合东莞和惠州,但是东莞自己也是全20强城市,GDP马上要过万亿,惠州方向山地多,远离珠江口航运中心,不太适合高强度开发。

最合适的土地,还是和深圳隔着珠江口的中山和珠海乃至江门。这几个城市区位不错,但是GDP不高,现在还停留在千亿级别,有大量的沿海平原,似乎是承接深圳产业最好的的地方,适合和深圳联合起来搞一个更大的行政单位。

深圳和珠海中山隔着珠江口,交通问题怎么办呢?

深圳市早就盯上对岸的土地了。自从港珠澳大桥确定不考虑深圳以后,深圳就积极规划到中山方向的跨海通道。最近虽然疫情影响了经济,但是工程推进还是很快,4月13日,深中通道第一节沉管在珠海的预制厂造好,6月份就要开始安装海底隧道。

与港珠澳大桥一样,从深圳到中山的深中通道是 “桥、岛、隧”一体的世界级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宽38米、双向6车道,深中海底隧道宽46米、双向8车道,通行能力更强。深圳这个最强工业城市的确比香港更重视交通。

深中通道沉管预制现场

在论证阶段,深中通道当年和现在的港珠澳大桥是考虑合并的,叫伶仃洋大桥,深圳支持双Y方案。但是因为香港部分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工程难度问题,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港珠澳大桥方案。

港珠澳大桥设计时的双Y方案

最终结果

去年第四期,我们就提到过港珠澳大桥没有车流量的问题。既然大桥主要考虑右舵车辆,亏损是必然的结果。现在看来,香港不想用港珠澳大桥,深圳用不上港珠澳大桥,最好还是另起炉灶,把深圳的产业引到西岸。

从交通量潜力看,港珠澳大桥两端三地的汽车保有量总共约130万,而深中通道东侧的深圳和东莞两市汽车保有量就超过600万。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只有700多万人口,建了5座跨海大桥。珠三角常住人口六千万,实体经济更发达,现在只有黄埔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和基本闲置的港珠澳大桥,再加上将来的深中通道、“深珠通道”,也未必够用,如果希望深圳产业和人口向西发展,珠江口可能还需要四五条跨海通道。

总的来说,把深圳这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和经济限制在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还不收房产税,几乎不可能避免炒房,深圳真的有 “香港化”的危险。现在体制上最好的改革方向,就是打破深圳和周边城市的行政界限和地理界限,给这个一线城市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1979年,深圳也是通过打破周边行政区划建立的特区,到现在才41年,没有什么不能改的理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一个横跨珠江口的新城市,通过海底隧道连成一体,到那时候,深圳市才算是最终摆脱了香港附属品的身份,站稳一线城市的地位,长期和京沪广并列,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B站联合很多媒体和部门,推出了一个宣传短片,《后浪》,相信我们的大多数观众也看过了。这个短片推出以后,年轻网民给出了很多评论,其中负面评价居多,督工你对这部短片怎么看?

昨天中午,B站官方已经意识到《后浪》的高点击率也伴随着高比例的差评,给这部短片给出了明确定位,说我们这部片子只是一个广告片,对B站自己来说就是纯粹的商业品牌广告,希望大家别多想。

B站回应《后浪》太煽情:只是投放《新闻联播》前的品牌广告-B站,回应,后浪,新闻联播 ——快科技(驱动之家旗下媒体)--科技改变未来

对于商业品牌广告来说,煽情不是问题,聚焦有购买力的人群是常见操作,为了不得罪人,回避尖锐话题是必然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这个声明至少把B站自己的责任撇清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短片有官方机构联合参与,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向全网推送,明确宣称对全国青年讲话, 要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这显然不能看作是纯粹的商业广告,所以才会引发普遍的讨论和争议。今天我也忽略《后浪》作为商业广告的一面,把它作为一部宣传片来讨论。

过去大半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作视频节目,尤其是作和《后浪》相似的谈话类节目,也算是半个内行了。从纯技术视角来看,《后浪》的最大问题是内容稀薄,差不多4分钟的视频,只播了650个字,平均每分钟167个字,还不到我每分钟输出字数的一半。就这么点信息,大多数句子还都是很虚的泛泛描述,比如“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几乎没有一句话特指具体案例,信息密度非常低。如果让我来压缩整个解说词,基本上三句话就搞定

第一句:当代青年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自由度大于之前任何一代人。

第二句:你们创造了新型文化,而且对新文化有自信。

第三句:我作为中老年人,羡慕你们年轻一代,如果有人说你们不如上一代,别搭理他。

几十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事情,硬是用了3分52秒,这对五四青年节来说很不合适。

从1919年开始,五四青年节就是针对知识青年的节日。后来各地建立团组织,主体是受教育人口密集的学校和城市单位,乡村团组织的存在感非常弱。也反映了中国青年工作的侧重点。无论是读书还是看视频,知识青年都喜欢信息量比较密集的内容,这也是我这个《睡前消息》节目存在的理由,是整个B站存在的理由。今年五四青年节,中国知识青年看到了一部内容空洞的宣传片,就算煽情技巧达到极限,最多也只能给它打一个及格分。如果煽情方向稍微有偏差,被普遍差评就是必然结果。

那,督工你认为煽情方向错在哪呢?

第一个问题,是视频展现的群体偏向于富裕阶层。

网上有好几篇文章都给《后浪》这部片算了账,发现绝大多数中国青年根本负担不起宣传画面反映的生活,无论是玩专业摄影,还是带着全套户外器材,去景区玩行为艺术,去全球的著名城市打卡,都明显超出了当代普通青年的经济承受能力。更不要说普通青年根本就没时间去营造这种休闲生活。

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视频,对于商业广告来说还算是有针对性,作为五四宣传片是不合适的。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在这方面提出批评,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问题,是视频展现的活动集中于消费方面。

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是生产,生产模式决定了分配和消费。能给生产创造增量,才有可能获得生活自由。《后浪》宣传中国年轻人有希望是对的,但希望应该体现于这一代年轻人掌握了生产技能,重新塑造了分配方式,超越了上一代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不是宣传这一代年轻人很能消费。如果只看画面,《后浪》和小额贷款广告几乎没有区别,换个解说词就能直接播出,所以当代青年不喜欢。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短片缺乏锐气。

五四运动的核心,不是解说词提到的“和而不同”,而是尖锐的批判精神。101年之前的五四青年,本身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高,接触西方技术最多的一批人。他们本来也可以融入旧中国,享受旧制度的福利,过上比大多数人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意识到整个国家的制度出了问题,阻碍了大多数人的生存权,从长期来看也压制了知识青年的发展上限,所以站出来提倡社会革命,反对内外敌人,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给自己也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中国,当然比101年前的中国要强大,矛盾要缓和,但既然《后浪》希望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就要号召年轻人批判继承上一代的文化遗产,鼓励他们研究社会矛盾,把自己日常生活的不满和整个社会的问题结合起来。而不是用全部篇幅劝青年享受人生。毛泽东选集第一句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五四宣传片也必须告诉青年,要争取什么目标,要批判哪一种落后的制度或者文化。

当代青年需要关心的问题随处可见,比如说,怎么才能让所有人买得起房子,而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能买很多房子吃房租;又比如说,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该怎样结合,才能避免每个人都在家里装空气净化器。还有我这个节目经常提到的医疗问题、农村问题、教育问题,都和当代青年问题密不可分。

面对这些问题,五四宣传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如果绕过了所有的问题,只强调形势大好,未来有无限可能,这种视频还是留着当拜年的吉利话比较好。放在五四青年节必然被大多数青年嘲笑。这就是我对《后浪》的观点,希望明年的五四宣传片能有所进步。

最后,还是推荐一下我去年五四的百年纪念视频,在B站和微博的标题都是《1919年,全中国知识分子达成了一个最大的共识》,虽然主要谈历史问题,但也尽量做到了和现实结合,欢迎大家去批判。

好,感谢大家收看111期睡前消息,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