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443】理解历史,定义“高超音速”

大家好,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44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439期节目,你贬低了俄罗斯和朝鲜的高超音速武器,认为不值一提,引发了很多争议,督工你能给高超音速武器做一个明确定义吗?

在做定义之前,首先我们要解释人类为什么要开发高超音速武器,脱离使用环境谈武器性能,就像传统武术只看套路,不打实战,只有娱乐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点,中国不是因为导弹能超出几倍音速才开发这种武器的。有实力的大国研究一种武器,首先要有明确作战目标。只有没实力的国家,才需要武器的名字和宣传指标来吓人。

在今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上一次工业国之间的正规野战军交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普通人熟悉的作战模式,一般也来自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视作品。

以现在的标准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军事目标都是静态的,而且是脆弱的。

说脆弱,是因为部队缺乏坚固的隐蔽物。当时在美国之外,全世界也就是二三十个大城市有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完整街区。部队的驻扎地点一般都是农村或者中小城市,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当工事的坚固建筑。所以只要停下来,训练有素的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比普通建筑更坚固的防御工事,步兵要有战壕,坦克、火炮都尽量用附近砍来的木头围住,再堆上几十厘米的泥土。这种工事顶不住大口径火炮或者飞机炸弹直接命中,但至少不会让敌人一发炮弹就废掉方圆几十米的全部目标。

说静态,是因为部队缺乏连续机动能力。二战时期,普通部队行军靠自己的腿,炮兵行军靠马,精锐部队可以装备一些功率不如现在suv的卡车,如果在作战状态下连续运动,几天就把部队拖垮了,所以主力部队绝大多数时间都停在预设阵地上。就算是装甲师这一类高机动单位,进行一个星期高强度战斗之后,大多数车辆也跑不动了,必须找个地方重新进入静止状态。

大多数部队静态且脆弱,所以火力打击会持续很久。反正敌人基本不会动,连续轰炸总有效果;同时火力没有制导,只能靠概率去覆盖,希望能有一部分炮弹和炸弹正好打中对方的工事。在几个小时到几天的火力准备之后,大多数普通目标都受到一定的损伤,然后主力部队拿出攒了很久的机动能力,发起进攻。

这时候如果碰到火力覆盖解决不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进攻一方就把大口径火炮拖上来,冒着对方的反击火力连续平射,解决这些孤立目标。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柏林这种现代城市,进攻一方会发现,钢筋混凝土建筑太多了,不可能靠火力炸成平地,必须靠步兵的人命堆过去,清理每一座建筑。1942年的德国拿不出足够的武器和人力清理斯大林格勒的沿河街区,所以输了;1945年的苏联能承受30万伤亡攻占柏林,希特勒只能自杀。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期以来,战场环境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再也不能用“静态”和“脆弱”形容工业国的正规部队了。

第一个转变是防御空间坚固化。

二战前美国年产水泥两千万吨出头,苏联五百多万吨,钢铁基本用在机器和军队里,所以野战部队很容易避开钢筋混凝土目标。苏联在1939年之后紧急建造莫洛托夫防线,两年时间只修了几百个水泥碉堡。西线的德国装甲师绕过法国马奇诺防线,前面就只剩下土木工事和巴黎了。

冷战结束之后,90年代初的台湾省水泥产量就超过了1937年的美国。中国大陆一年的水泥产量,相当于从古代火山灰水泥到二战期间全世界的水泥厂产量之和。中国几个县区的钢铁产量,就相当于二战时期全世界的钢铁厂。所以,现在工业国之间打仗,沿着公路前进,每隔几十公里就必然遇到钢筋混凝土的城镇,起码也能相当于当年斯大林格勒的一个街区。就算是绕过城镇,在野外进攻,遇到的的临时防线也会大量使用水泥、钢板,对炮兵的抵抗力非常强。

乌克兰战争第一个月,俄国以三、四倍的国力优势派出机动兵团,突袭基辅和哈尔科夫,结果只有特种部队能坐着吉普车摸进城区,主力连环城公路都进不去,最后都被赶回国境线。马里乌波尔从开战第一天就被攻击,结果围攻3个月时间才拿下,几乎是现代战争中被包围城市的防御记录。这说明俄军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主要靠普通的火炮乱轰做火力准备,解决不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之间的机械化部队。

二战后战场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高价值目标机动化、装甲化。

这是因为工业国的车辆工业发展很快,把汽车变成了大众商品。到了冷战后期,普通人花两年工资买一辆汽车,功率都能比上二战的轻型坦克,军队拿到的发动机当然更多,更强大。无论是火炮一类进攻武器,还是雷达这样的探测设备,都可以装在有防护的车辆上机动作战。

比如说,世界上最早应用防空导弹的国家是中国。1962年中国导弹部队打U2飞机,就探索了“近快战术”,整个导弹营装在两列火车上全国游击,雷达平时关闭,目标到了杀伤范围才突然开启,不给对方应对时间。后来越南战争升级,中苏援助越南的防空部队也应用了类似战法,还针对美国人的反防空作战进一步升级,不在一个固定地点驻扎,而是隐蔽机动快打快撤,突破了二战要地防空的模式,给美国空军制造了很多麻烦。美国空军被迫减少低空轰炸和大机群轰炸,开发更多的制导武器,为90年代的海湾战争压倒性胜利做了准备。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凭借背后各大国的支持,以色列军队建设了全世界第一支全面机械化、装甲化的陆军,前线几乎没有可以被弹片杀伤的静态软目标,包括炮兵在内每个单位都在不停移动,射击几分钟就要换地方,所以不太在意阿拉伯联军的火炮大范围覆盖。

二战时期,像白俄罗斯战役这种战线推进八百公里的战略进攻,最前面的坦克也就是2个月跑了一千多公里,显然只是沿着主要道路推进,没有频繁机动。中东战争期间,戈兰高地战线基本没有变化,以色列坦克十几天也能跑出上千公里,就是在战线上不停游动,避开火力覆盖。最后以色列机动部队反攻,彻底打垮了阿拉伯世界最强的全面围攻。

接下来十几年,别说强国军队,就连非洲的游击队都知道要把主力装到车上,最好是装到能越野的装甲车辆上,动起来就不怕对方长时间的火力覆盖。

这次乌克兰战争我们看到,主力炮兵或者是自行火炮,或者是能够被直升机吊着走的轻型装备。如果把火炮留在一个固定阵地连续发射,很快就会从猎手变成靶子。

我总结一下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期以来战场环境的这两个变化。

防御空间坚固化,普通的火炮覆盖一个月,钢筋混凝土街区的防御力也不会明显下降。所以必须全面普及精确制导武器,以几米的精度把大量炸药砸在敌人的驻守地点,才能杀伤防御部队。

高价值目标机动化,装甲化,也要求军队尽快普及制导武器,精确击中目标才能有杀伤力,而且必须在很短的时间窗口内把炸药砸上去,几个小时的漫长火力覆盖毫无意义。

另外,随着交火距离和探测手段的增加,很多敌人高价值目标出现在战线纵深地带,在炮兵射程之外移动。巡航导弹虽然能精确击中纵深目标,但是速度太慢,一两个小时飞过去,啥都打不到。要是召唤轰炸机高速冲过去,就算轰炸机已经在附近待命,反应周期起码也要十几分钟。更何况对方也有雷达,轰炸机逼近本身就会提醒高价值目标赶快转移阵地。

所以,现代军队必须开发一种兼顾三四个指标的武器:攻击距离超过远程火炮,反应速度明显超过轰炸机,对点状目标精确制导,还能根据目标的实时位置调整攻击路线,这才能保证侦察部队的信息可以随时变成杀伤力。

美国人21世纪初的军事改革计划就遵循了上面的思路,要在下一次战争优先打击“时间敏感性目标”,也就是在混凝土城镇之间不断机动的高价值单位。为此美国人考虑了很多方案,比如说改造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开发用常规弹头准确命中目标的能力,称为“全球快速打击系统”。但最终美国人放弃了改造洲际弹道导弹做战术武器的计划,目前看来,中美两国都认为,高超音速武器是最符合当前战场环境的技术路线。

弹道导弹已经出现几十年了,美国人自己都考虑过用洲际弹道导弹快速打击目标。为什么还要额外开发高超音速武器?

弹道导弹的确不慢,但是火力路线太死板。弹道导弹要在大气层顶部甚至是大气层之外飞行,发射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不能切换路线的抛射体。所以,弹道导弹的弹道非常明确,而且速度和射程大致绑定。如果要快,就得是远程导弹;如果只想要打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往往只能飞三倍音速,效率并没有明显超出飞机。

而且传统弹道导弹的中段弹道容易预测,末端弹道缺乏变化,容易被拦截。如果用核弹头,还可以靠杀伤范围补偿精度,但如果用常规弹头,基本不可能抓住快速运动的目标。

从防御一方的角度看,弹道导弹是从大气层外很高的地方飞过来的,很容易用导弹预警雷达看到。美国自己的预警雷达甚至能克服地球弧度,发现5000到一万公里外的弹道导弹目标。发现之后,无论是拦截还是赶快移动高价值目标都来得及。

所以,中美意识到,必须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外开发一种能快速抵达战场纵深的武器,飞得快、打得准、弹道灵活可调整,而且在弹道中途能贴着大气层边缘进入战场,尽量躲开雷达监测,在很窄的时间窗口内打中机动目标。

在超高音速导弹出现之前,很少有武器同时追求这些指标,往往是飞得太快就要超出大气层,要准确就要打固定目标,要调整弹道就不能太追求速度,要躲避雷达就必须贴着地慢慢飞。现在战场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大国必须用大型激波风洞、超级计算机和实体模型反复验证,才能得出可用的武器构型。

弱国、小国没有这些设备,也花不起测试的钱,只能在现有的武器上修修补补,让一两个指标看起来像高超音速武器。但是只要缺一个指标,所谓的高超音速武器就毫无意义,抓不住在乌克兰城镇之间机动的高价值目标,最多只能在互联网上赚一个名声。

这次引发的争议,其中一点是很多人说双锥体构型的弹道导弹也能调整弹道,发起高超音速攻击,不应该无视朝鲜这种国家的高超音速武器力量。督工你怎么看?

如果双锥体弹道导弹能算高超音速武器,把我们国家的东风21D、东风26导弹都归入高超音速武器范畴,就没办法忽略美国1985装备的潘兴2型导弹,也用了同样原理。马前卒工作室认为,定义武器,首先要定义战场环境,70年代开发的潘兴2型导弹,并没有应对21世纪高机动目标的能力,所以不能算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领先中国。还是承认美国正在追赶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比较好。

美国人现在担心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也是针对东风17这种新型号。在这一轮高超音速武器成为热搜词之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提到东风21D,都说是弹道导弹或许可以打航母,没有任何人提到高超音速武器的概念。至于说俄国拿来打固定目标的快速导弹“匕首”,被我国官方的导弹类期刊《飞航导弹》给了明确分类,说“匕首”导弹属于具有较高机动性的弹道导弹。

无论从战术目的来看,还是从冷战期间的实际发展看,圆柱体弹体加双锥体弹头,都只是弹道导弹的一种改型,换上常规弹头,对现代工业国军队的威慑力反而是下降的,满足不了中美对未来战场的火力要求。所以,双锥体弹头肯定不能算高超音速导弹的标志。中美两国都经历过类似的弹道导弹改型发展阶段,但最后还是要去研究有高机动性的升力体构型。在拥有足够的开发资源之后,行动是最诚实的表现。

至于俄罗斯的宣传,连普通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都能带上“高超音速”的帽子,但遇到乌克兰纵深的打击目标,还是总惦记着让战术轰炸机去炸,为此付出了一大堆上校乃至少将飞行员,这也是用行动做出了诚实的选择。

除了“匕首”导弹,俄国还自称有更先进的“锆石”导弹,朝鲜也宣称有高超音速打击能力,这算是作战方式超越了传统弹道导弹吗?

按照俄罗斯的宣传,“锆石”导弹的指标很漂亮。超过8倍音速,在大气层内冲压飞行,肯定是高超音速武器了,而且比中美设想中的型号都要明显领先。但是,现在俄罗斯的前线步兵消耗到一个营十几个人,也不肯把“锆石”导弹拿出来实战,不去压制乌克兰的纵深后勤节点,这就很矛盾。

不看实战,只从技术逻辑分析,“锆石”导弹号称达到8倍音速,但是最大射程也就1000多公里,而类似指标的弹道导弹射程远不止1000多公里。高超音速武器能多利用一份大气层内的升力,结果最大射程还减少了,完全不合常理。

至于说冲压飞行,现在中美烧了无数的资金,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没实用化,6马赫的发动机,维持200秒左右的稳定运行都不一定每次成功。俄国冷战后科技停滞了这么多年,忽然宣布超过8倍音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能保持300秒稳定运行,而且不是做试验,是已经装到了导弹上可以参加实战,可信性实在太低。

当然概率再低的事情,也不能完全否定,也许俄罗斯就运气好,随便选了一个构型就满足所有需求。所以我们要看“锆石”导弹什么时候参加实战,能不能对乌克兰后方机动目标指哪打哪,然后讨论它的指标才有意义。

最近,乌克兰从西方拿到了一批战术高价值武器,比如说 HIMARS制导火箭发射单元。这些发射单元初期在乌克兰的部署数量不会超过10辆,但使用普通弹药也有70公里的精确杀伤距离,而且还有发射增程弹药,打击数百公里目标的潜在能力,对俄罗斯的地面进攻有极大威胁。平时,HIMARS发射车会不断机动,在很短时间内打出6发制导弹药,然后去下一个隐蔽点,属于战场纵深活动的高价值机动目标,非常适合用高超音速武器来对付。

解放军20多年前评价台湾当局的军事力量,就说对登陆威胁最大的地面武器是雷霆2000火箭炮,最近20年开发了很多对地武器去抓雷霆2000。而雷霆2000比乌克兰刚拿到的HIMARS还弱不少,每一辆都值得俄罗斯用最强战术武器去对付。

接下来几个月,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俄国自称的高超音速导弹和HIMARS火箭车的互动,看看有是多数HIMARS火箭车被高超音速导弹干掉,还是乌克兰放手使用 HIMARS火箭车,压制俄罗斯的前线部队。这比纯粹网络讨论的说服力要高一万倍。

至于朝鲜的高超音速导弹,439期说过,他的试验距离太短了,指标自相矛盾,和锆石导弹一样没法信。美国人用HIMARS火箭车打小型导弹,都有500公里以上射程;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只有7米长,带上双锥体也能飞上千公里。朝鲜这次展出的导弹长度十几米,射程只有700公里。如果我们选择相信公开报道数据,承认这是高超音速武器,只能说朝鲜火箭发动机水平还不如50年代的冷战早期指标。最好还是不要太低估朝鲜的火箭技术水平。

当然,朝鲜导弹射程近,也可能是故意控制的结果。之前朝鲜测试洲际弹道导弹,也会用高抛弹道,缩短发射距离。这是因为弹道导弹主要看力度和大致定位,类似于足球守门员后场开球,能大致落在队友的跑动方向上就可以,并不强求落点精确到厘米,让接球队员直接射门。所以,在没有足够实验空间的时候,起一脚短距离高球来测试力度,也算合理,起码能知道自己的火箭动力够不够。

但是高超音速武器更类似于前场精确定位球,无论是传是射,都必须在平飞的时候同时考虑空气阻力,控制距离和精度,起高球测试毫无意义。现在朝鲜的测试如果是高抛弹道,导弹大多数路程都在大气层之外,那根本验证不了导弹在大气层内部的气动效果,更谈不上是高超音速武器。

从中文互联网信息看,印度和伊朗现在也宣布拥有高超音速武器,他们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印度的高超音速导弹也是俄罗斯技术,从俄罗斯买了锆石导弹,改名布拉莫斯2型。但是印度没有俄罗斯那么迫切的威慑需求,最近的试射,印度宣布冲压发动机在6马赫下工作了20秒。同样的气动设计,一样的发动机,和俄罗斯宣称的300秒、10马赫拉开了十几年的差距。这反而可以让我们知道俄罗斯的所谓最强高超音速武器是什么水平。

至于伊朗的高超音速武器,中文互联网上的唯一说法是之前流星3型弹道导弹用30分钟打1000公里,现在的新导弹15分钟打击800公里外的目标,速度接近翻倍。但是,按这套说辞算下来,流星3导弹只有2倍音速,还不到老式飞毛腿导弹的一半,真不知道伊朗开发它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用这一套指标来定义高超音速武器,还不如再把飞毛腿导弹翻出来用,起码也能5倍音速,不至于打过去人都跑了。

现在各国的高超音速武器,数据基本都来自宣传,尤其是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完全没有官方公布的参数,谁要说有正式数据来源,最好去情报部门工作。所有的媒体分析,包括我们的观点,都只能基于公开资料,基于基本的技术逻辑做分析。在综合了各方面信息之后,我决定再读一遍439期的结论:

之前中国试射高超音速武器,是在一个中美公认有用的先进武器领域做到了略微领先。而俄罗斯和朝鲜的所谓高超音速武器,没有表现出任何超出传统弹道导弹的战术价值。如果中国希望能扭转对美国的实力对比,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提升,不能指望俄罗斯或者朝鲜口头上的先进武器替我们缓解压力。

44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转发,我们周日再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留言讨论

视频版【睡前消息】每周2,5,7发布在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