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405】办奥运要赚钱,必须有自知之明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大家好,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第405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冬奥会彻底结束了,每届奥运会结束之后,都会有人算经济账,这一届奥运会怎么样?

根据一篇官方报道推算,北京冬奥会成本是17.5亿美元,在收入方面,广告赞助13亿美元、转播费收入11亿美元,品牌授权拿了差不多4亿美元。合计28亿美元,算是赚了10.5亿美元。但是还要分给国际奥委会9亿,所以只能算是微利或者打平。北京奥运会运气不好,疫情导致没有门票收入,但是也因此减少了一些工作人员需求,如果是放到平时,可能会有比较明显,但不太大的盈利。

但还有一些资料显示,冬奥会的成本可能不止17.5亿美元。2015年人民网报道,当时的赛事编制预算15.6亿美元,场馆建设预算15.1亿美元,合计30.7亿。最近很多财经媒体都引用了当年的数字。当然一部分场馆以后也可以用,建设费用不能都算到冬奥会上,但是过去7年美元在大幅度贬值,所以算总账,冬奥会可能需要拿到不存在的门票收入,才能平衡预算。

�����궬�¾����һ�Ǯ 65%���ݽ���Դ�����Ͷ��--����--������

但这个成绩也很不错了,因为过去11届冬奥会都是亏的,尤其是上一届平昌冬奥会,估算花了130亿美元,收入只有25亿,损失达到百亿美元级别了。我们在有疫情的条件下办成这样,相当不容易。

而且这也不是冬奥会的问题,最近的夏季奥运会也没好到哪里去。2012年伦敦,2016年里约热内卢,都亏损严重,里约热内卢据说亏损了20多亿美元。2021年开的2020东京奥运会,因为遇到疫情,亏损60多亿美元,奥运会恢复到了冷战中期的亏损传统。

比如说,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亏损,花了16年才还清。1980年,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同时办莫斯科奥运会,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半个世界抵制,也就是自己嗨一下,算账是没法看的。到了1984年美国洛杉矶开奥运会,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夏季奥运会赛场上,这一届虽然也被苏联和东欧国家抵制,但通过强大的商业运作,充分利用全世界普及电视机的机会,通过出售转播权获得了盈利。

之后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都赚钱,2004年雅典奥运会财务数据不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赚钱。再往后,就进入普遍亏损时代了。考虑到疫情冲击,北京冬奥会的财务成绩算是非常不错了。

有人说,国际奥委会是亏损的来源,切走了很大一块奥运会收入,还要给主办国提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因素,是这样吗?

本次冬奥会收入28亿美元,奥委会分走了9亿。作为基本不用投资的品牌授权方,直接拿走三成不算少,在疫情期间这么拿钱也的确不算客气,但要说奥委会是亏损的主要原因,还不至于。平昌奥运会亏掉上百亿美元,奥委会拿走的分成也和本次冬奥会差不多。

奥委会的确不是个很干净的机构,有很多官僚主义表现,也有乱花钱扮好人的习惯。但毕竟奥委会的主要收入和影响力都来自奥运,大多数奥委会官僚还懂得放水养鱼的道理,他们也希望主办方能平衡财政,下一届才方便多要提成。所以,奥运会亏损的主要原因不是奥委会,从最近几届奥运会看,主要原因还是两点:建设延误导致成本上升,以及专用设施废弃制造的浪费。

跳过被抵制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往前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这一届亏损主要原因就是是场馆建设出现了多次事故和意外。2016年里约热内卢夏季奥运会,直到开幕式那一天,很多场馆和奥运村建筑都没完工,运动员宿舍靠打补丁才能用,澳大利亚代表团从开幕式出来根本不去奥运村,找个酒店住下。但奥运村的建设费用还是要算在巴西奥组委的账上。

从各国的经历看,这些延误并不是每个阶段拖几天,最后累积出来的;而是因为国家产业链不完整,也不能有效融入国际分工,从最初的阶段开始就开始预算超支,占用了下一阶段的资金,然后到下一个建设阶段制造更严重的延误。一直拖到比赛还有几个月开始,所有人都放弃了挣扎,只能追加一大笔临时费用去赶工。无论最后是不是按期完成,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

所以,奥运会要省钱,第一个要点就是本国正好处于建设高峰期,或者有发达的建筑经济,产业链运行顺畅,有很多平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可以平摊成本。1984年的美国,1988年的韩国,乃至2008年的中国都符合这个条件,1992年前后的西班牙更是整个欧洲的包工头,到现在西班牙国际工程外包实力还经常和中国争夺冠军,所以这几届奥运会的场面大,还省钱。至于其他国家,工程实力不够,办奥运会还总想着让本国企业露脸,结果就是施工成本严重偏离市场价格。

奥运会财政平衡的另一个要点,是解决集中建设之后的使用问题。世界上可以和奥运会相比的国际体育赛事是足球世界杯。但世界杯的承办方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整个国家,每个城市最多新建一个大体育场就够用。无论是翻新现有的体育场,还是新建一个,对于有足球联赛的国家来说,都不是大问题,比赛完了接着用。

奥运会就不一样了,虽然奥委会允许一部分项目分散举行,比如说北京奥运会可以把帆船运动放到青岛。但是,绝大多数场馆和基础设施必须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如果接下来几年,举办城市没有特别多的新增人口,不连续举办体育比赛,这些设施就很容易闲置。

冬奥会的问题还要更严重一些,不仅大多数设施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且还往往是比较荒凉的山区,建设的时候需要额外交通成本,开过奥运更需要新增的消费来填满,填不满就会浪费。平昌冬奥会亏损上百亿美元,这两方面因素差不多各占一半。

中国这两届奥运会,正好赶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时期,其他项目随便分一点建设资源,就能保证工期,成本高不到哪里去。而从2008年开始,哪怕只看官方统计,北京常驻人口也增加了四五百万,再加上越来越繁荣的国内体育产业,大多数奥运设施都不浪费,所以从长期来看,2008年奥运是个赚钱买卖。

至于说冬奥会的偏远地区建设问题,张家口虽然不是个富裕城市,但总人口也有400万以上,距离北京150多公里,就算再穷,首都也迟早要修几条高铁和高速公路过去,所以很难说有多少奥运资源会闲置。就算遇到疫情导致这次冬奥会不那么热闹,也绝不会像平昌那样制造鬼城。

所以,如果主办国不希望亏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国家,看看是不是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是不是能放下面子,利用整个世界成熟的产业链;以及有没有不断增加的都市人口,在奥运会之后的十几年分摊成本。

2020年第180期节目,我嘲笑电影《我和我的家乡》,5部短片有三个半指望旅游业致富,导演和编剧显然认为农村已经没有其他出路了。当时我说,这和北京郊区野三坡景区破产的故事放在一起看,说明搞旅游业的前提不是山清水秀,因为风景好的地方太多了。旅游业最稀缺的资源是大型工业区,只有繁荣的工业区才能分摊基础建设成本,让游客觉得舒服,让旅游业变成锦上添花的买卖。如果没有繁荣的工业,还指望大规模搞旅游振兴经济,结果必然是雪上加霜。

奥运会也是大型文旅项目,从国际旅游业中得到的长尾效应低于其他文旅投资,所以对繁荣工业区的依赖性更强。1964年的东京,整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蒸蒸日上,都市区不断扩张,所以就算账面亏损,整个国家也能从奥运会获得巨大的好处。2021年的东京满足不了这些条件,所以就算没遇到疫情,也注定要办一场亏损的奥运会。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奥运会能连续赚钱,一个重要背景是新技术革命给全球带来了经济增量,现在全世界有明显经济增量的大国只剩下中国和美国,如果奥委会如果不想反复到中国美国办奥运,就要指望印度、越南或者尼日利亚这些南方国家赶快成长起来了。

未来的奥运会,还会是我们过去100年熟悉的样子么?

中国人其实并不熟悉历史上的大多数奥运会。我们对奥运会的印象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的。那一届,既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也正好赶上了中国家庭开始普及电视机。而洛杉矶奥运会能开始赚钱,也是因为全世界都看电视转播,扩大了奥运会的观众群体,所以广告商愿意买广告位,企业愿意掏钱买品牌植入。

接下来几十年,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廉价,奥运会的受众是不断增加的。雅典奥运会转播收入是5.97亿美元,北京奥运会增加到17.15亿,伦敦奥运会达到了39亿美元。所以只要是繁荣的国家办奥运会,就有希望赚钱。

但是,电子产品在新的层次上普及,带来了另一个效果,就是人类的廉价娱乐选择增加了。无论是线上播放的电影和短视频,还是游戏直播,都在抢占体育文化时间。体育比赛的悬念和对抗性,电脑游戏也一样可以提供。2021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美国只有1670万人看,比里约奥运会差了37%,比伦敦奥运会差了59%。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的话,广告商也会慢慢离开,以后奥运会无论怎么节约成本,也赚不到钱了。

不过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奥运会也一样。现在VR技术发展很快,生物技术发展也很快,也许再过几十年,奥运会的观众和运动员都不是今天的样子,人类可能需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做定期狂欢了。

台媒“中时新闻网”19日报道,台湾省麦田出版社最近刻意强调两岸差异,把一本大陆书籍的“大陆”二字全部替换成“中国”。没想到编辑偷懒,用了自动替换功能,而这本书提到“大陆”并不一定指大陆地区,也包括自然地理上的大陆概念。结果出现了“哥伦布发现新‘中国’”、“印度次‘中国’”的效果。

督工,你怎么看待台湾省文化行业和大陆主动划清界限的行为?

据悉,这本书的名字是《中国食辣史》,研究了过去400年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是中山大学的曹雨。今年1月,麦田出版社在台湾出版,把名字改成了《激辣中国》,而且一直没有给作者曹雨送样书,让人怀疑到底加了什么插图。还是因为朋友买了书,曹雨才看到“哥伦布发现新中国”的段子。

对于这本书,觉得最有趣的地方,还不是“大陆”被刻意改成了“中国”,而是横版书被特意改成了竖版书。阅读顺序从右至左,从上到下,完美继承了2000年前竹简时代的出版模式。

在纸出现之前,中国人把竹子削成薄片来写字,所以必须竖向排版。而卷起来的竹简很占地方,如果从左往右展开竹简,没展开的竹简就会堆积在右边,影响右手写字,所以只能从右往左写,和每个字从左到右的写法正好相反。

纸张时代本来早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古代的受教育阶层喜欢用神秘主义来解释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固化了文化表达方式,一直到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从右向左的竖版书还是中国书的标准版式,同时也是东亚的标准版式。

19世纪开始,整个东亚都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被迫仿效西方做现代化转型。在出版方面,中国和日本提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就是凡是涉及数学计算和复杂公式的理工科内容,都转成横版印刷;社会科学和文艺方面的书,继续保持竖版。

台湾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被日本割占了50年,这个问题还要更复杂一些。日本人为了降低统治成本,对台湾省的各种文化搞区别对待。一方面推行日语教育,建立现代统治机构,同时又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落后文化保持容忍。比如说,日本在占领台湾的第二年恰好颁布了新的法律,规定本土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但在台湾,日本一直不推行新的婚姻制度,允许纳妾,可以把妾的户籍记到丈夫家庭。

这反应到教育方面,就是日本要在台湾建立现代教育机构,但实际上不欢迎台湾籍人口学习理工科知识。日本投降之前,台湾大学的理工专业学生基本都是有日本血统的殖民者,台湾省籍的学生如果不想学文科,就只能当医生。所以竖版书的传统在台湾尤其深厚,这本《激辣中国》的排版就是古代史和近代史同时影响台湾的证据。

大陆这边,本来也是竖版书多,但是新中国对封建社会的文化遗产没什么敬畏,又要全面建设工业社会,向全民推行现代科学知识,所以1955年到1956年,中央文化竖版机构纷纷改成横版印刷,不再强调理工科书籍和社会科学书的区别。现在大陆读者看着台湾的竖版书不习惯,原因就在于这次改革。

在大陆改横版印刷的同时,台湾也在建设工业社会,也要把大量学生招到理工科专业,为什么还要坚持同时保持横版书和竖版书呢?

如果只从纯粹的应用角度考虑,当然是统一版式更好,而且必然是向横版统一。但如果“保持不一样”这个行为本身就有意义,那物质条件就不会自然促成文化元素的统一。

逃亡台湾初期,国民党伪政权还保留了一点自信,认为早晚有一天要利用大陆局势动荡,反攻回来,所以并没有刻意强调两岸的文化差异。但是1964年新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1966年10月27日,解放军在西部进行了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实验,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战略攻击能力,所谓“反攻大陆”的说法,谁都知道是笑话了。

蒋介石很快做出了决定,要另外找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最起码也要让台湾省和新中国文化保持距离,给新中国解放台湾制造障碍。大陆这边搞新文化革命,台湾就要在形式上保持传统。解放军实战化演练战略武器之后的两周,1966年11月12日,蒋介石宣布,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每年的11月12日是中华文化复兴节。

从这一刻开始,台湾省就开始刻意排斥大陆方面的文化创新,最典型的例子是简体字。到1966年的时候,无论是经历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还是台湾省民众,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现代化改造,实际上和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一定断裂了。但这并不妨碍国民党伪政权发明一批伪传统,给所谓的文化复兴制造信心。比如说,每年9月28日,是台湾官方认定的孔子诞辰兼教师节,在这一天台湾各地都会举办祭孔大典,在蔡英文之前,历代台湾地区领导人都要参与祭孔。

如果仅仅是祭孔,这倒也算传统文化,但是台湾现行的祭孔大典仪式和领导人着装,都是国民党自己造出来的。

祭孔仪式最初的改革从1940年开始,时间统一到早上7点。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跪拜改成鞠躬,在蒋介石宣布搞文化复兴之后的1967年,台湾孔庙编制了37个步骤,把祭孔仪式固定下来,这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主持者穿清朝风格的长袍马褂。而这恰恰不是清朝祭孔风格。网上现在还能找到马英九穿长袍马褂祭孔的照片。

国民党这一时期宣扬的伪传统还有很多,倒灌大陆最典型的例子是《弟子规》的传播。蒋介石指定执行文化复兴的委员牟宗三,有个忠实的弟子王财贵,他到大陆发动儿童读经运动,导致现在上千万儿童都以为清朝训练奴仆的《弟子规》是儒家经典。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和曲阜师范大学隔几天就要发文章,要求大陆向台湾学习传统文化。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7102355684

祭孔仪式上的长袍马褂和凭空流行的《弟子规》说明,在有人刻意制造差异的时候,差异从哪里来并不重要,只要能营造优越感,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古代的儒家士大夫为了自己的优越感,硬是在拥有造纸术之后,把竹简时代的书写习惯又坚持了接近2000年。在现在的台湾出版界看来,竖版书那是确凿无疑的传统,当然更要坚持下去。和这些真假传统代表的文化壁垒相比,把“大陆”统一替换成“中国”只能算是可以忽略的问题。

督工你认为海峡两岸的文化隔阂和传统文化关系不大,那怎样才能消除文化隔阂呢?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就是再强调复兴传统文化,强调同文同种,对统战台湾毫无意义。因为台湾省可以搞自己的复兴,定义自己的传统,编造从未存在的仪式,而且毫不在意是真传统还是假传统,那就一定不会在意大陆这边是不是有真传统。大陆早就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了,别说宗族,连家庭都开始消亡,再强调什么真的传统文化,很容易闹笑话。

至于说文化隔阂问题,我们过去一直有很明确的路线,就是解放台湾。所谓解放,详细的阐述,大家可以看今年2月1日的春节特别节目,387睡前消息。这里我简单概括,就是用先进现代社会取代落后的传统旧社会。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和文化的互动,所以先进社会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先进,也必然包括文化方面的先进。

现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就这么几个人,有一个人因为喜欢日本文化产品学了日语,一个人因为喜欢韩国文化产品学了韩语,三个人为了到西方国家留学,熟练掌握了英语。这说明,如果我们希望消除两岸的文化隔阂,首先就要在大陆提供自由的创作环境,制作让人喜爱的文化产品。要是大陆的书籍、电影和游戏连大陆居民都吸引不了,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因为传统文化或者其他因素主动融入。

405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如果你喜欢睡前消息的内容,请用各种方式帮我们转发。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