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458】锦衣卫误入梦华录,刘亦菲急需好剧本

大家好,2022年7月15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458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宋朝古装剧《梦华录》已经播完了,想必你也看了刘亦菲的表演。你怎么评价这部电视剧?

首先表明立场,刘亦菲很漂亮,演技有进步,电视剧值得看!但是,看电视剧不是只看美女。当年刘亦菲演电视剧出名,是因为有张恨水、金庸这些当代名家的剧本做铺垫,颜值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评价金庸武侠剧,最重要的标准是原著小说。这次梦华录的制作方反复宣传原著作者是关汉卿,连名字都直接照搬南宋人写北宋的《东京梦华录》,显然是把“原汁原味”的宋朝风貌作为卖点,要讲一个符合中古时代背景的故事,观众当然可以用严肃的历史记录去评判电视剧情节。

现在《梦华录》已经播完了,整部剧看下来,的确有很多宋朝特有的文化符号,比如说官员名称,开封的一些地名,以及服装风格,都尽量用了一些宋朝特有的名词。但问题是,这些文化符号,尤其是官职名称,几乎都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可看性。

宋朝的政府机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唐朝留下的行政体系,一个是五代十国地方军阀留下的幕府体系。赵匡胤兄弟就是典型的五代军阀,以政变和收编的方式控制了中国,所以在各层级都保留了双重政府部门。

宋朝官僚集团经历过100多年自我进化之后,又在宋神宗时期来了一次颠覆性的“元丰改制”,无论是纵向比层次级别,还是横向比类型,宋朝官僚体系的复杂度都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尤其是宋朝特有的寄禄官、差遣、贴职体系,的确可以作为时代特色,融合进故事情节。但是,虽然梦华录的大半情节和官员相关,官员头衔几乎都是乱搭配,更不要说和剧情融合。如果把前些年的经典历史剧《潜伏》的社会背景考据定为90分,《梦华录》能有30分就不错了。

当然30分也不算太低,明显超过了普通历史古装剧的平均水平,只是因为制片团队之前的宣传太高调,所以才让人失望。

更让人失望的是,《梦华录》的错误也不是原创的,而是和最近的好几部唐宋古装剧套用了同一套模板。这些剧本的故事内核都是明朝的锦衣卫抓走私,再配上明朝风格的清流官员和太监争夺权力增加复杂性,所以宋朝历史符号全面错位。

《梦华录》的宋朝文化符号,被明朝故事内核垄断,有哪些例子呢?

最典型的例子是“皇城司”的定位。

《梦华录》的主角在皇城司当官,从剧情来看,皇城司的权力超越了普通治安机构,甚至超越了大多数普通官僚体系,完全复制了大多数影视作品塑造的明朝锦衣卫形象。甚至可以说《梦华录》是带着宋朝假发的《绣春刀》。

宋朝皇城司是直属皇帝的情报机构。现代人说起情报机构,首先会想到美国中情局、苏联克格勃,以及英国军情六处无所不能的007特工。而宋朝到明朝只隔了一个不太长的元朝,所以很多观众可能会默认皇城司的地位很高,应该和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特务机关差不多。

但对宋朝人来说,皇城司不是一个强势机关,只能在“皇城”也就是开封府附近发挥一点威慑力。在开封城之外,皇城司的特务暗中打探消息是可以的,但如果干预地方行政,对应今天县公安局长的县尉都可以把特务抓起来治罪。有的知州做事风格比较强硬,直接打死皇城司情报人员不上报,皇帝也只能表示赞同。

在《梦华录》电视剧里面,皇城司官员位高权重,动不动就公开炫耀身份,又秘密抓人审讯,这些行动如果出现在真实的宋朝,完全可以说是“作死”。中国编剧相互抄袭了对宋朝的错误认识,说明影视圈缺历史顾问,更缺会讲故事的人。

具体来说,在电视剧所处的时代,实际管理皇城司的官员有3到7人,他们的差遣是“勾当皇城司事”。一般来说,宦官和禁军军官各占一半职位。这几个“勾当官”下面管着七八个指挥使,每个指挥大概五百士兵。《梦华录》经常提到皇城司员工的称呼:“亲从官”、“亲事官”,说起来很体面,实际上就是这些指挥下属的士兵,类似于日本自卫队把基层士兵称为“自卫官”。

七八个指挥、三四千人,如果都搞情报,放到现代也是很大的特务机关。但皇城司大多数人的工作只是保卫皇帝居住的“皇城”,以及给皇城内的机关提供服务。其中“亲从官”主要给内廷与皇室机构守门、巡逻,而“亲事官”更差一等,是体力较差或者年纪较大的士兵,负责宫内各种差役,包括日常采购和打扫厕所。只有几十个人负责给皇帝提供情报。

宋朝的皇城司它仅有的几十个情报人员,主要职责是探听“民俗异事”,并没有系统的情报侦察安排,更不能针对官员展开专门侦察,普通官员基本可以无视皇城司的侦探。万一让情报人员瞎猫碰死耗子,碰上一些明显违法的紧急事件,他们也不能逮捕或者审讯,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把人带到开封府,交给正常司法程序。

从正史来看,只有一类人会被绕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让皇城司内部审讯,就是皇帝和其他皇室贵族的奴婢。这种人如果接受外部审讯,有可能会透露一些皇帝家族的八卦新闻,所以要内部低调处理。但就算是皇城司帮皇帝管家事,也必须有一个侍御史到场共同审讯,最终判决由侍御史单独上奏才有法律效力。几百年后明朝锦衣卫可以越过正常的司法机构抓人,有自己的监狱和审讯机关,这对宋朝皇城司官吏来说想都不敢想。

宋朝虽然是一个以文化知名的朝代,但赵匡胤和部下先是占据了关键职务,然后造假消息发动陈桥兵变才拿到政权。后来宋太宗接班上台,又逼死了自己的弟弟和侄子,是典型的“得国不正”,意识形态上始终缺乏自信。考虑到之前五代十国兵变造反的频率,赵家皇帝时刻担心其他人也占据关键位置,模仿赵家兄弟发动政变、兵变。

所以宋朝皇帝非常重视各部门之间的等级关系,轻易不会让特殊机构穿透现有官僚等级,肆意妄为。同时,皇帝也非常重视各个部门相互制约,不能让一两个部门获得完整的权力链条。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与负责监察的三院御史都可以插手皇城司的业务。宋朝皇帝有一句著名的“祖宗家法”——“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像明朝锦衣卫、东厂这种超越御史监察,乃至超越整个文官系统的内廷机构,在宋朝不存在。

督工你前面提到《梦华录》企图用官员的职务称呼来营造宋朝气氛,实际上完全错位,起了反效果,能举个具体例子吗?

第十一集,男主角和勾当皇城司宦官雷敬觐见皇帝,因为办了大案,当场升官,这个场景就错得离谱。

宋朝官员的名义职务、待遇等级和实际负责的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几个体系,其中“差遣”才决定一个官员的主管范围。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宋朝才会让高级官员的名义职务和实际业务重合,用来表达皇帝的信任。所以皇城司使的职务,不可能授予真正负责皇城司的宦官雷敬,别人对着雷敬喊“司使”,必然是错的。

当时作为头衔的“皇城司使”是武职“寄禄官”中的一阶,用来确定官员的等级,偶尔也会授予蛮族领袖。比如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原型、青海地区的藏族唃厮啰政权领袖,就连续好几代酋长获得过宋朝赠与的“皇城司使”头衔。

宦官雷敬管理皇城司,正确的理由是他得到了“勾当皇城司”的差遣,接下来他的一连串称呼是密州刺史、入内侍省押班,这说明编剧对宋朝官制只看名字,不了解内在逻辑。因为为“入内侍省押班”本身是个实职官,不是等级标志。而内廷太监有专用的寄禄官序列,雷敬升级后对应其中最高一级,从五品的“昭宣使”,所以雷敬的官方身份全称应该是:昭宣使(寄禄官),密州刺史(带遥郡),入内侍省押班(内侍官),勾当皇城司(差遣)。

接下来说男主角顾千帆,电视剧设定他的出身是二甲进士,职务是皇城司探事司指挥使,动不动就要直接找皇帝汇报。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皇城司内部架构的记载,尤其没人知道几十个侦探是怎么配置的。就算全部侦探都受“探事司”管理,顾千帆也不过是管理几十个差役的基层官员,绝对不会引发宰相注意。

就算是理论上可以管理几百士兵的指挥使,在宋朝也是一个非常低的职务,在这个职位上留下名字的人都很少,寄禄官最高不过是“小使臣”阶段的正九品殿直武官。如果真有二甲进士,而且是已经有从七品通判资序的京官来做这个职务,不用其他官员嘲笑,家里父母就会直接打断顾千帆的腿。

矛盾的是,顾千帆的寄禄官提升极快,办了一个案子,就从殿直升到“西上閤门使”,跨越三十几阶,相当于从当代的上尉提升为中将。而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用了四年时间,参加二十五场战斗,中箭八次,俘虏西夏士兵上万人,才拿到差不多的晋升跨度。

这一系列的错误,如果换到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体系,就相对合理了。锦衣卫的指挥使是正三品,虽然一般不是儒家士大夫担任,但地位远远高于普通进士能达到的水平。而锦衣卫的普通官员由兵部按序列提拔,高级官员往往是皇帝超越规则任命。编剧在设计宋朝场景的时候,心里一定想着同行聚会时刚刚讲过的明朝段子。

秦朝以来,控制整个中国或者半个中国的稳定王朝,至少有十几个。当代编剧喜欢用明朝故事去模仿大多数时代,是因为明朝社会非常典型吗?

清朝早期是明朝的边疆附属政权,入关之后又接收了明朝大多数军政机构,甚至没有更换首都,所以明清两代政治制度是有继承性的。某些版本的世界史把明-清两代归为同一个帝国时期,和秦-汉、唐-宋、辽-金-元帝国时期并列。

距离今天越近的社会,留下的文化痕迹越多,所以当代人最熟悉的古代社会,是明清社会。而从视觉效果上看,显然清朝的服饰和八旗体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不适合直接套用到之前的汉族王朝。所以当代人如果不是专门去了解历史知识,就会下意识地用明朝,尤其是明朝晚期社会去代表之前的古代封建社会。编剧群体不太读历史,同样被自己的视角误导了。

对于专业编剧来说,他们大量使用明朝社会元素讲故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不会讲故事”。为了凑剧本长度,只能大量抄袭现有的文艺作品套路,稍微改一下就用。而明朝恰好是历史上本土故事创作最密集的时代,稍微多抄几本书,就必然会抄到明朝小说。这些编剧和作者不懂历史,把明朝特有的社会特色照搬到宋朝也脸不红,心不跳,结果就有了现在的“锦衣皇城司”。

现代编剧想抄袭古代故事就容易抄到明朝去,为什么明朝能提供那么多的文艺作品呢?

严格说不是整个明朝,而是嘉靖皇帝之后的明朝晚期,提供了足够多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描述了足够多的平民生活细节,可以被当代编剧充分抄袭与演绎。

和其他文明区域比,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统一封建王朝持续时间长。而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刚刚经过乱世,会重视维护社会等级,强调维护统一意识形态,尽量少讨论现实的社会矛盾。所以,统一王朝早期往往压制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到王朝晚期封建秩序逐渐解体,统治力度下降的时候,才有旺盛的现实主义创作。

另外,封建社会统治者垄断了文化工具,大多数平民不识字,也没什么钱,所以大多数文艺作品或者是宗教题材,或者反映统治阶级的行动,很少描述平民生活。只有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市民社会逐渐繁荣的时候,才有一批平民富裕且有文化,愿意为描述日常生活的文艺作品付钱。

市民社会的文艺市场规模和人口成正比,和沿着水路进行的商业繁荣程度也成正比。大航海时代之后中国从美洲引进了新的农作物,人口膨胀;同时中国也吸收了美洲白银,工商业开始繁荣,所以市民社会规模快速扩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市场。

从这些条件来看,中国古代的平民文艺创作高峰,会出现在明清两个朝代的中后期,对明朝来说就是嘉靖年间之后。这之前的明朝已经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只能算是元末创作宽松期的余波,到朱元璋掌握全国社会就结束了。而且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统治阶级的故事,和平民关系不大;西厢记一类的话本、杂剧受限于舞台表现形式,核心故事比较简单,也是统治阶级的才子佳人感情戏。在朱元璋和后续几个强势皇帝的压制下,明朝接下来几代人几乎没有新的小说出现。

嘉靖皇帝之后,进口金银刺激了商品经济,明朝统治阶级忙着内部斗争,也不怎么控制平民意识形态,江南地区市民社会空前繁荣。以《金瓶梅》为标志,明朝文人开始脱离戏曲创作小说。《鸣凤记》甚至敢直接描写明朝自己的高层政治斗争,尺度放到今天都很夸张。

一般认为《鸣凤记》还是封建士大夫的政治宣传作品,但同时明朝社会也出现了汤显祖,冯梦龙这样有影响力的职业作家。冯梦龙和凌濛初编辑的“三言两拍”故事加起来接近三百个,内容基本都与市民、农民生活相关,足够当代作家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套用几千次。到了明末清初,剧本《清忠谱》赤裸裸站在市民社会一边,反对封建政府的控制,锦衣卫、清流官员与阉党要素齐全,完全可以直接改编现代口味的剧本。

但是,在明朝市民社会推动现实文艺创作高峰的同时,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交替占领北京,消灭了明朝。清朝皇帝发现,市民社会的繁荣,并没有给中央政府提供足够的税收和军事力量。所以顺治、康熙从稳定统治的立场出发,企图重建明朝早期的等级制封建制度,打击南方市民社会,同时也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创作。接下来100年左右,除了和统治集团关系密切的曹雪芹写了一本红楼梦,没有任何小说突破明朝水平。清朝小说《荡寇志》名义上是水浒后传,实际上在人物塑造上反而倒退,开始强调宗教化的正邪不两立哲学。

直到19世纪中期,商品经济重新发展,外来冲击越来越强,清朝也像300年前的明朝一样,重新出现了发达的市民社会,以及文艺创作繁荣时期。但是这一轮创作高峰,背景是西方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有了发达的市民文学,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对中国产生了压倒性冲击。

翻译作品和仿西方作品明显冲击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文艺风气,中国原创的小说情节不再反映纯粹的中国本土生活模式。比如开创近代武侠小说风气的平江不肖生,就套用福尔摩斯故事写中国武侠。金庸小时候看了《基督山伯爵》,写出来的《倚天屠龙记》、《连城诀》怎么看都有欧洲风格。所以,当代编剧如果想抄点现成的中国古代生活故事,不想抄出欧美风格,就只能去抄明朝中后期的创作高峰。

明朝作者写小说有个特色,为了避免争议,特别喜欢“伪托前朝”,把明朝的故事套上一层更古老时代的外壳。比如说《金瓶梅》不断宣称自己是宋朝故事,但生活细节乃至官场逻辑都是明朝,西门庆的政商结合生意在明朝中期之前不可能出现。《西游记》的设定时间是唐朝之前,但叙事中反复出现的西瓜,传入中国肯定在唐朝之后。唐僧取经路上遇到的国家,好几个都设置了锦衣卫。如果当代编剧没有原创能力又硬要写历史,就很容易像《梦华录》这样,在借鉴明朝市民文艺的时候,把明朝的文化符号抄到更古老的时代。

如果《梦华录》不想照搬明朝故事,应该注意宋朝与明清社会的哪些差异呢?

梦华录的故事背景有一半是商业经营,而宋朝管理经济的手段和和我们熟悉的明清社会截然不同。

明清两代,政府财政主要依靠来自土地的直接农业税。明朝商业税低的时候,一年只有几十万两,无论南方市民社会有多少经济潜力,政府缺钱总是先考虑对农田加税。而清朝除了最后几十年有稳定的关税、鸦片税,其他时候也基本靠田赋运行,和2000年前的秦朝、汉朝政府区别不大。

只有宋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不太一样,夺取政权之后就有“不立田制”的潜规则,政府对土地税的依赖度很低,反而认真收商业税,认真经营专卖权。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另类”的古代王朝。

前几期节目我们分析21世纪的中国航天政策,提到一个原则,在形成市场的阶段,推动市场经济必须有“强政府管制”。所以宋朝政府越是依靠市场经济,越是要直接管理市场主体。明朝和清朝可以减少政府机构,在县以下相对放权,让地主或者胥吏包揽土地税;宋朝就必须设立较多的政府机构,直接监督商业活动,把税率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所以,很多宋朝基层官僚被派到专业化的行业管理机构办事,梦华录里经常看到一些官员不是属于州县,而是在某“务”,某“司”工作,这基本上都是都是商业管理机构。王安石变法之后,甚至要让基层政府直接管金融利率,管小额贷款。

宋朝政府还喜欢直接参与商业交易,比如在梦华录中提到的茶引生意,就是“入中法”的产物。官府在陕西收购对西夏战争的粮草,给商人发纸币交钞,允许他们去开封换更值钱的茶叶,强制进行跨地区物资交换。

所以,在宋朝首都开一家商业门店,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讨好顾客,开发市场,而是要应付开封府无穷无尽的商税,要和政府做茶,酒,盐的生意,要计算纸币和铜钱的汇率,甚至要考虑去政府机关投标,以“扑买”的方式购买特许权。然后企业才有机会日常开发产品,招揽顾客。

梦华录里面描述的商业运营,是现代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企业只要集中精力对付市场竞争就能快速发展。这显然不符合古代商业环境,尤其不符合宋朝历史。

除了商业运营,梦华录的另一半背景是官场斗争,而宋朝的政治阶层划分也和明清两个朝代有根本性区别。

现在我们说起中国古代社会,经常会强调“士农工商”的排序,会总结“文贵武贱”,和“官吏分途”的规律。但这些规律,或者是秦朝以来的社会共性,或者是明清的时代特色,都不能直接套用到宋朝独特的封建社会。梦华录里面的商人总想着把儿子过继给士大夫换个身份,这是在明清社会秩序下的夸张,并不是宋朝商人的第一选择。

宋朝之前,没有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全国的案例。所以,宋朝社会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唐时代的阶层遗产,只是把秦汉时代的爵位制度,换成了宋朝的官阶制度。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一元化的个人身份等级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文官的地位一定要高于其他职业。因为军官、太监、医生、画家、道士、和尚甚至隐士,都有官方认可的等级制,也可以换算类比文官的官阶。甚至酒馆、商店、寺庙根据主管单位的级别,也有“阶”。只要你有办法提高自己的“阶”,就不一定要对文官低头。

当时宋朝的的有钱人,往往通过捐纳或者荫补,获得九品以上“入流”的官阶。南宋的《东京梦华录》、元朝的《武林旧事》这些讲宋朝市民生活的回忆录,提到商人往往都是姓加官阶。说明在政府直接管理商业的时代,商人的低级官阶是被普遍承认的。

同时,宋朝科举中举难度小,中举人多,但考中进士科的大部分人属于排名靠后的四甲五甲,一辈子很难超越从八品以下的选人阶段。所以,宋朝的成熟商人并不觉得自己比普通士人地位低。

梦华录如果真想描写宋朝商业秩序,就应该注意到,开封正店的掌柜必须是男性,身上往往会有某州文学或者三班奉职之类的官阶,与顾千帆一开始的指挥使差遣差距不大。如果皇城司亲事官侦探来找麻烦,只需要找自己熟悉的开封府市易务胥吏就能打发。根本不需要天天强调自己是“良家不是贱民”。

这么说,宋朝的经济模式和身份制度在很多地方比明清帝国更“现代化”,更“进步”,为什么后来的社会反而退回到典型的封建秩序呢?

宋朝的某些方面和现代社会有相似性,但未必要用“进步”这么有倾向性的概念来形容。历史上各种社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竞争都很很重要。

明朝后期有发达的市民社会,但是行政效率并不高,军事力量对内对外都失败了。宋朝比较熟练地利用市场经济,还努力收商业税,但是军队打不过北方任何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帝国。这说明当时并没有出现社会组织度全面提升的真正现代化。前面我分析宋朝社会的特色,不是要强调哪个古代帝国更进步,只是想指出中国编剧和网络文化对古代社会有一些错误的刻板印象,导致文艺作品不能准确地反映古代生活方式。

最后我替梦华录编剧辩解一句,电视剧的历史问题,不仅是影视圈自己的缺陷,也反映了21世纪整个社会历史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起中国古代历史,总是强调5000年辉煌历史,2000年大一统王朝。但对几千年来的发展规律缺乏总结,甚至不太介绍各个王朝之间的变化。影视圈的通识教育水平低于普通人,就算知道自己在抄明朝故事,可能也不觉得扭曲了宋朝历史。

同时,我们的历史科普对封建社会的共性挖掘也不够,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不太强调封建社会的负面共性了,结果就是普通人不太理解封建社会的日常生活,不觉得古代生活和当代生活有根本性差异。

这落到电视剧梦华录上,我们看到男主角集中了当代完美相亲对象的特征,女主角集中了当代学生的完美女生想象,连原著的官妓身份都要淡化,甚至贞洁化。这些设定作为偶像剧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制作方强调自己要还原时代风貌,剧本就对不起观众了,也对不起刘亦菲。

7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副局长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建筑、装、服饰、化妆等基本风格样貌,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我觉得,一个时代的主要风貌,当然和衣服、建筑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组织方式、不同身份之间的交往模式,以及平民的精神状态。古装剧该不该管是一回事,但如果一定要由官方来发动“还原历史”运动。那就应该更注重前面提到的那些内在逻辑。

一个历史剧组如果能准确把握某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平民生活状态,就不太可能在衣服之类的细节上犯明显错误。但如果反过来,只强调衣服、建筑的形似,不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追求社会运行规则“神似”,这种电视剧最多只能算是“古装聚会”,完全算不上历史剧。

45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转发。别忘了去拼多多搜索81471,享受券后折上折。我们周日再见!

请点击下面图片进入留言板

视频版【睡前消息】每周2,5,7发布在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