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121】清华要取消新闻系本科,工科男却为何在当主播?

大家好,2020年5月29日,欢迎收看12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5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不再招收高中生读新闻专业,以后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兼顾给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本科新闻课程。虽然目前还没听说其他大学要跟进,但清华大学毕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学,督工你怎么看新闻学院取消本科专业这件事?

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生?斜杠时代教育的“通才”与“专才”之争_专业

以往评论新闻,我的身份都是外行旁观者,今天终于说到一个行业内的新闻。过去9年,我面试了差不多100个来网络媒体应聘的人,看了几百份应聘邮件,以我的经验,取消本科新闻专业挺好的。因为新闻和中文专业出身的人,和其他人相比,在新媒体行业不仅没什么优势,甚至似乎还有点劣势。无论在我原来工作的媒体,还是现在的工作室,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加起来都是绝对少数,我也问过其他的企业,如果不是依托传统媒体组织团队,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不会优先聘用新闻或者传媒专业的人做内容。

本科教育是为了就业准备的,现在传统媒体已经没有抢救价值了,对就业的贡献是负值,媒体行业的全部新增就业几乎都在新媒体行业。既然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不在乎专业,专门设置一个新闻本科专业就意义不大。所以我觉得清华这次算是跟上时代了,希望其他学校也赶快跟上来。

为什么新媒体行业招聘不在乎“专业对口”呢?

因为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太快,本科教育虽然努力追赶,但还是落后于现实了。

我们国家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过去是基于两个基本条件建立的。

第一个是信息传输有门槛,而且是成本很高的门槛。只有极少数组织拥有印刷机和发行网络,所以,编辑和记者要熟练运用这些昂贵的传输工具,节约传输成本,比如说能用文字表达就不用图片,文字也要写到最简单。大学很多课程都在有意无意培养这一类技能。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信息稀缺。传送信息有门槛的时候,信息当然稀缺。我小时候就有一个习惯,任何带字的纸都要读一遍,哪怕是广告或者说明书,报纸更是从头看到尾,连中缝都要看,因为那时候的信息太匮乏了。在这个条件下,媒体的主要职能是精确传达媒体老板想传播的东西,而不是考虑读者需要什么,因为读者无论如何都会看。这导致传统媒体课程忽视了争取读者。

现在新闻本科类专业取消了,避免学生带着过时的技巧来就业,我觉得是好事。至于说博士硕士教育,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些人来记录行业信息,研究行业变化。媒体行业变化越快,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所以我赞同保留新闻学研究生,就算暂时不擅长新闻实战,也可以记录时代的变化。

督工你觉得新闻传播类的本科教育可以取消,硕士博士适合去搞研究,那社会怎么培养媒体人呢?

新媒体是做给普通人看的,报导的内容是和普通人相关的事情,所以媒体人最好不要脱离普通人,在思想和身份方面都不能脱离。所以,我不会选择应聘者的专业,而且最好是有其他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来做媒体。有没有新闻学本科专业,都不会影响我这边的人力供应。

另外,过去几十年媒体人虽然缺乏竞争力,但是一度垄断了印刷机,所以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不错,地方官员也愿意和他们交换利益。一直到今天,很多人报考新闻专业,并不是因为喜欢整理信息,传播信息,而是因为羡慕上一代的记者生活。现在取消了新闻专业,可以避免很多人错误选择行业,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将来如果重建新闻传播类的本科教育,你希望大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技能?

媒体行业需要的东西只有两件事,发现内容,表达内容。

所谓发现内容,我在第70期提到过,做新闻之前,必须知道什么不是新闻,筛选掉超过99%的过剩信息,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上班要做什么。

所谓“不是新闻”,就是事物的常态,是社会日常运转方式。媒体人必须尽快在脑袋里制造一个社会日常模型。如果某个消息超出了日常运转方式,就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如果消息背后还有故事,这个新闻就值得深挖。 具体论述,大家可以去看第70期《睡前消息》。

当然,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社会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拓展知识面,建立一个初步的模型。依靠这个初步模型去筛选可能的新闻,找到以后,再快速学习几个相关行业的之时,请教专家,读优秀论文,最后决定这个消息是不是新闻。这些“发现内容”的工作主要依赖于通识教育,生活经验和不分专业的学习能力,和现在新闻专业课教学关系不大。

媒体行业的第二部分工作,是“表达内容”,我很喜欢一句话,“媒体人不需要履历表”,只要知道一个人的笔名和专栏名字,搜索引擎就能展现这个人的表达能力。当然这不适合刚刚加入媒体行业的新人,但我坚信,只有喜欢输出内容的人,才能做好媒体工作。

所以,我招聘大学生的时候,喜欢提一个要求。过去3年,扣除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作业这些东西,你有没有主动写过比较长的文字,选1到3篇拿给我看。这些内容可以是社区评论,可以是网络小说,也可以是不涉及隐私的书信。总之是你想传递给其他人的完整信息。我就是想看看看,要来做媒体的人,会不会在获得一些信息以后,产生主动表达的欲望。

事实证明,很多人拿不出给我看的东西,新闻系中文系的尤其拿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新闻专业似乎不太培养表达欲望,取消了也好。

有了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技巧也很重要。过去我经常推荐清华李希光教授的书,还有叶圣陶的作文教材,因为他们精确总结了传统媒体的表达技巧。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技巧不够用了,我需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新书: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算是传统媒体人努力跟上时代的成功尝试,总结了很多新媒体传播技巧。

前面我提到,传统媒体的特点,是少数人掌握印刷机,普通人只能靠写信和聊天低效发送信息,所以传播的要点是掌握关键节点,说服少数精英,占领尽量多的头版头条。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剩,传播能力也过剩,最有效的传播不是广泛投放,也不是强迫收看,而是让每个读者都想把信息传播给其他人。哪怕每个读者只能传递给2个亲戚朋友,一篇文章传遍全国也只需要几个小时。所以,表达内容的核心目标,就是追求指数化传播。

这本《弱传播》强调的就是“弱”字。要求媒体人把身段放低,描述方式向普通人靠拢,描述视角从普通人出发,然后把每个读者都变成推广机器的一部分,实现指数化传播。当然很多人都总结过类似的经验,但是邹振东教授总结的比较完善。

比如说,第39页,邹振东举了一个中国人的现代传播例子,2000年选举的时候,台湾省遍地都是地下电台,互联网也初步应用了。在这个背景下,连战作为第二代统治者,竞选广告的主要动作还是“挥手”,强调他有能力,有胆量,有世界观,类似于过去的圣明君主,希望人民“敬爱”。

宋楚瑜作为官僚代表,竞选广告的主要动作是“握手”,强调自己“勤政爱民”,像儒家理想社会的“父母官”,希望人民觉得他“亲爱”。在表达投票概念的时候,他和连战拿出来的图片都是都是一双大手去呼唤无数普通人的手。

陈水扁强调自己的平民身份,竞选广告不仅没有动作形象,甚至连陈水扁自己的形象都删掉,直接用普通人的形象,强调自己来自普通人,要为普通人服务。在号召投票的图片上,陈水扁自己的手消失了,改成无数的手张开五指,支持陈水扁这个5号候选人。结果,陈水扁打垮了国民党,开创了台湾省的选举新时代。我觉得邹教授对传播符号的总结,对媒体人非常有参考价值。

第179页, 邹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发言人”为什么必须是一个“人”。这个问题看起来根本不需要回答,但实际上非常重要。邹教授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真理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我们希望信息是由读者传给读者的。与其把内容发给一百万个人,不如100个人看完以后都想在朋友圈再推荐。既然我们希望信息传递链条是从“人”到“人”,那么链条的起点也应该是一个活人,一个有表情,有语气,有动作,甚至会犯错误的人。我不用机器读稿,不定做一个头发茂密的虚拟形象,一定要坐在这里和静静做问答,实际上证明了邹教授论述的问题。

除了对新媒体规律做定性分析,邹教授还提供了很多实战建议。比如说,第69页,提到中国对外塑造形象问题,《弱传播》这本说我们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追求完美形象,必须允许调侃,积极自嘲,才能化解别人的攻击,才能拉近和其他国家普通人的距离。现在我们的外宣,总是设想要去打败敌人,不能有一点让步,实际上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分化敌人,让普通人觉得我们亲切,敌人自然就被孤立了。我过去20年混网络社区,经验和邹教授差不多。

第284页,邹教授提到韩寒和方舟子吵架问题,对于方舟子指责韩寒父亲代笔写作文的说法,邹教授不做事实判断。但是他指出了韩寒一个重要错误,就是居然回避自己和父亲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儿子的文章受父亲影响,天经地义,韩寒如果敢于面对这一点,方舟子的所有质疑都会被化解。现实韩寒越是否认父亲对自己的文章有影响,就越显得不近人情,近乎作假,就算辩论胜利也等于输了。邹教授的眼光非常准,的确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公关顾问。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306页,邹教授记录了自己的媒体学试验。2015年,他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有效,对自己带的研究生宣布,要定做一篇“十万+”的微信文章。标题是《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精神的大学》,最后6小时10分钟达到十万阅读。

404,您访问的页面已经不存在!

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很多,但敢于亲自下场实战的不多,所以我推荐一下邹教授的《弱传播》,可以读到很多表达技巧。当然我前面说了,媒体能力包含两部分。首先是通过构造社会模型筛选信息,搞清楚“表达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表达技巧。筛选新闻、挖掘新闻的过程是媒体的“干货”,表达技巧是外面的“包装”。“干货”和“包装”结合才是完整的新媒体工作能力。

这两方面能力主要靠实战锻炼,很难通过上课提高,所以,清华本科生不开新闻专业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国家差不多1000万公务员,大学并没有公务员专业,媒体工作没有对应的本科教育也很正常。就算将来重新设置新闻本科专业,恐怕也不是现代这种课堂教育了。我们说下一个问题。

“两会”刚刚结束,上周,中国青年报报导,河北省代表团去年就提交了“京津冀统一高考”的建议。本次人大期间,,教育部答复,统一高考、统一命题、统一分数、统一招生的建议,考虑到京津冀三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同、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不同以及现阶段我国实行分省录取制度等因素,目前还不宜实行,督工你怎么看?

河北代表团建议京津冀统一高考,教育部:目前还不宜实行_教育家_澎湃新闻-The Paper

改革一个旧制度,首先要分析它的形成原因。马前卒工作室之前写文章分析过类似问题,中国现在的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依赖于地方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有钱,就能支撑更多的高水平大学,要求这些大学把名额多分配到本地,或者拿出去和其他省交换名额。这个制度尽管不合理,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经费问题,所以就算改革,也要说清楚谁来承担大学拨款。

但是,类似的理由在京津冀地区是不成立的。北京天津大多数高水平大学,是吃中央财政的部属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每年各拿中央50亿,其他的收入来自全国,和北京市财政基本没关系。就算立刻掐断北京市的招生特权,或者直接把北大清华连根拔起,搬到雄安乃至石家庄,也不影响学校运行。所以,河北代表团要求京津冀地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另外,天津现在已经是赤裸裸出售高考特权了。大家都知道天津搞了一个“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宣布吸收外地人才来天津就业,40岁以下本科生随便落户,享受天津市民待遇。但实际上,从很多数据看,天津的实体经济是停滞的。在疫情发生之前,2019年天津的机场货物吞吐量下降了12%,进出口总额下降9%,而全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4%。有人统计过,天津的外卖繁荣程度还不如四川绵阳,商务用车不如石家庄,而石家庄在河北根本就不是经济核心城市。这样的天津吸收几十万所谓“海河英才”,实际上就是来落户高考的家长,和之前卖蓝印户口是一回事。

但是,虽然集体户可以落户,但是要让子女读书高考,天津要求必须买房,所以,天津引进人才,就是出售直辖市地位带来的特权,用高考优惠来托住自己的房地产价格,保证政府卖地。河北省抗议京津冀高考不平等,抗议的是一个有特权,而且赤裸裸出售封建特权的制度。教育部给河北代表团的回应缺乏逻辑,而且太简单,根本不是对待上级的态度,希望河北代表团能通过人大主席团严厉批评。

5月26日,来自北京昌平区的全国政协委员王燕庆提议,北京没有车的家庭,第一辆车不用摇号就上牌,直接分配购车指标,督工你怎么看?

太赞了!政协委员建议:京籍无车家庭,第一辆车无需摇号,直接分配购车指标!_车辆

这个建议貌似更平等,但作为中国公民我还是反对。北京市修路,很大程度上是不自己花钱的,因为北京市经常举办大型活动,比如奥运会和国际会议。为这些活动准备的道路,平时用不到,基本上开放给北京车辆使用,这就是额外福利。而且就算是北京市财政自己出钱修路,很大一部分钱也来自央企的总部经济贡献,这也是首都的额外福利,不是北京市民努力工作的结果。

如果全国人民都能随便使用这份福利,当然也无所谓,但现在只有京牌车可以随便进六环,所以京牌车就享受了额外的自由。如果按照北京户籍发放车牌,这既歧视了全国人民,也歧视了本地没有户口的居民,所以我坚决反对。

当然我也并不赞同所有车都免费使用北京道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政府都会建设公交,补贴公交,而且鼓励出租车和网约车,不买私家车也能满足出行需求。所以,除了西部少数偏远的居民点,私家车不是生活必需品,没钱就不应该拥有开车的权利。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为了保证私家车通行,政府要投入巨额资源修高架,修立交,所以就应该让私家车主出钱买通行权,买不起就老老实实去坐公交。上海市拍卖车牌的制度就不错,开车占用了道路资源,拿钱出来修路。北京只要不向私家车主收钱,怎么分配都是错的。

考虑到北京已经发放了几百万张不收费的车牌,我建议北京市学习新加坡经验,向所有车辆收钱,不分京牌和外地牌照,一律按天交通行费。在支付宝上交钱输入车牌,就可以使用市中心的道路,不掏钱就到六环以外去开。现在北京市交警有很多设备用来抓外地牌照,正好将来查验通行费。收来的钱,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按比例分配,一起修路服务全国人民,这才是首都应该做的事情。

5月22日,杭州市召开健康码常态化应用工作部署会,卫生健康委主任孙雍容提出,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关联健康指标和健康码颜色,探索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通过大数据评价楼道、社区、企业等健康群体。

杭州健康码未来可能出渐变色,越绿越健康!-杭州新闻中心-杭州网

会议还公布了两张概念图,给出了渐变色健康码的样式。立刻引发了普通人对个人隐私和丧失自由的担心,督工你怎么看?

如果杭州市政府换个说法,说准备推出健康生活奖励制度,如果市民能证明自己每天积极运动,吃健康食品,早睡早起,不吸烟喝酒,就提高医保报销额度,优先提供医疗资源,这听起来就好接受多了。但实际上,奖励健康生活方式,和惩罚不健康生活方式,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医疗资源总是紧缺的,允许一部分人多报销,优先治疗,就等于增加其他人的报销难度和排队时间。

无论体现为奖励还是惩罚,我都支持政府用一定经济手段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否则少数人抽烟酗酒嚼摈榔,搞坏了身体,占用医保资源,甚至占用器官移植的排队位置,这并不合理,等于拖着全社会一起承担抽烟喝酒的代价。如果医保系统能掌握一定的个人数据,作出奖惩,引导好的生活习惯,对全社会都有好处。

从现阶段的执政水平来看,我也理解群众的顾虑,担心个人隐私泄露,担心个人自由被干预。所以,一方面政府要给出一个有公信力的数据保护方案,说清楚万一数据被滥用怎么赔偿;另一方面,一定要坚持自愿原则,让主动参与数据收集,且表现良好的市民受奖,让其他市民看到好处以后逐渐加入,证明的确能够提升市民健康水平,节约医保资金以后,再讨论下一步的方案。普通人早就知道,想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就必须放弃一定隐私,只要坚持自愿原则,我相信会有人配合政府的。要是为了政绩强推,反而会毁掉这个计划的合理性。

5月28日,杭州32岁双语硕士应聘保姆工作,简历显示她之前在跨国公司年薪30万。督工你怎么评价她的选择?

年薪30万女硕士辞职做保姆:这是我创业第一步|简历_新浪新闻

一份正常的求职简历,变成热搜新闻,主要原因是她从事了家政服务业。

现在大多数人承认服务业也是一份正常工作,也完全承认服务业高薪职位的合理性,比如说高级教师、资深医生。但是,教师和医生都是一个人给很多人提供服务,可以向很多人收费,高薪听起来很合理。现在这位双语硕士选择做一对一服务的保姆家政,一般来说收入有上限,和普通勤杂工拉不开明显差距,所以普通人的第一反应是浪费人才。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谈不上浪费,有钱人也不会遵守“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则。从工作内容来说,这位硕士也许比普通保姆提供的服务只多了50%,但某些富人完全可能为了降低一点交流成本,提高一点生活便利,出十倍的价钱雇她,超过她过去当大企业客户经理的收入。所以,真正给普通人带来冲击的事实,不是硕士当保姆,而是有钱人的潜在购买力超出想象,支配高端劳动力的能力超出想象。但是,和私人飞机,私人飞行员相比,这种消费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只要贫富差距继续明显,就必然会有高端劳动力做类似的选择。

督工,你前面用很长一部分篇幅介绍了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你推荐买这本书吗?

前面我说了这本书很多好话,这里还得批判一下。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我是不太赞同的。比如说第87页,邹振东说群众没有理性,只有情感和立场,可以用舆论技巧随便操纵。第209页,邹振东认为人民在舆论上是有性别的,女性,认为他们不讲道理,只讲感性,这实际上是精英主义俯瞰人民,歧视女性。如果讲理性就不能搞媒体,我这个节目就应该自动关闭。

第171页,邹振东刻意强调两个公关人物,邱义仁和金溥聪左右台湾选举结果,明显是用有选择的事实来拔高舆论技巧的作用。但实际上,就算在媒体行业内部,就像我前面说的,技巧最多只占一半的作用,另外一半是构造社会模型,筛选信息。过度强调技巧,忽视新闻的本质,用中国古话来说,是“有术无道”,不值得提倡。

就算是邹老师亲自操刀的那个十万+公号文章,《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 》,虽然效果不错,但完全不是一篇严肃文章。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再听听我的批判。

这篇文章首先定义,免费服务是互联网精神,然后说厦门大学米饭免费,所以我们有互联网精神。厦门大学给学生优先安空调,优先考虑学生的一切需求,所以我们是最好的大学。这个论证看起来有气势,实际上悄悄塞进去了两句潜台词,就是学校等于互联网企业,学生在自己花钱买服务。

实际上,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去中心化,而迄今为止,大学尤其是本科教育,强调的是中心化。我们说大学学术自由,最多说到教授治校,从来没有学生治校的说法。学生来大学学习,用行动承认了自己远不如教授,所以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跟随教授。大学这种机构,用互联网精神来评价,完全不合适。

再说免费问题。我第19期,第77期节目都说过,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处于免费的边缘。国家承担了80%以上的培养费用,学生自己承担的只是零头。免费的米饭并不比免费的跑道,免费的图书馆更重要,否则的话,军校生的饭费由国家直接充到卡里,就是最强的互联网精神了。

当然,这样一篇扭曲逻辑的文章能快速“十万+”,主要原因的确是技巧。邹振东教授针对厦门大学生和校友这个传播群体,鼓吹重视学生生活感受的必要性,证明厦门大学是最好的大学,这种内容的确会快速传播。但媒体人不能只有技巧,大家对《弱传播》这本书还是要批判阅读。不能读来读去,读成了迷蒙或者青年大院,对着恐婚一族挑动性别矛盾,对着爱国群体说澳洲大火证明33年前的中国逼,这就是滥用技巧了。

最后,无论如何,我向大家推荐《弱传播》。邹先生是学术圈的人,虽然研究新媒体,但不像我们这些下场做生意的人有收入渠道。所以需要回到传统出版市场,推销自己的书。我前面说了,媒体人的能力分两部分,发现内容,表达内容。表达内容又包括表达欲望和表达技巧。《弱传播》这本书只包括了表达技巧部分,占媒体人能力的比例肯定不到50%,所以我这里给他的书打个四折,380页的书,原价64,现价26,全网最低价,28元就包邮,欢迎大家刷二维码,和观视频工作室的网店联系。

最后,我还是啰嗦一句,媒体的核心永远是内容,如果各位观众想从事新媒体行业,最好把邹教授的书视为一份黑名单,避免自己明明做了优秀内容,却因为违反媒体传播规律不能推广。要是反过来,把邹教授的书当作操作手册,无论有没有正确内容,有没有优秀内容,都利用操作技巧强行推广,那早晚是会翻车的。(此段全程放二维码)

好,121期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