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535】新年夜火箭打靶,俄军不能闪

大家好,2023年1月8日星期日,欢迎收看535期睡前消息。 上一期睡前消息,主题是谈现代社会的建设问题。中国已经超越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到了给工业社会查漏补缺的完善期。所以媒体的报道模式也应该切换——不能总是站在农业社会的标准,去赞美某个接近现代社会的亮点;而是应该站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立场上,寻找还不符合现代标准的缺点,同时鼓励社会宽容、自由,培养那些能帮助我们突破到下一个阶段的创新。 这甚至也不是媒体行业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应该具备的共识。每个人在自己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他人也会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提出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成为现代的负面资产。 比如说,谈到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我经常会听人说一句话“中国人老实,只要能吃上饭就不会出大问题”,言外之意是只要抓好粮食安全就不用担心社会失控,这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改良思维,带着一种站在工业社会俯瞰农业社会的优越感,歧视大多数中国人民,认为其他人必须对农业社会的改良感恩戴德。这种态度在伊朗和印度都过时了,拿到中国肯定要惹出大事。上一期节目我从中国角度分析了防疫和地方债问题,这一期我想说说俄罗斯的例子。 2023新年夜的乌克兰战场大新闻,大家应该都听说了。俄罗斯军队在战场办元旦聚会,被乌克兰用海马斯发射车打了一轮制导火箭弹。按照俄罗斯的说法,乌克兰发射了6发火箭,2发被拦截,4发打中了目标建筑物。

第一天,俄罗斯方面宣布死了63人,乌克兰方面说至少干掉400人。现在乌克兰方面的说法没变,俄罗斯方面随着清理建筑废墟找尸体,官方承认的死亡数字逐渐上升,向乌克兰方面靠拢。综合两方面的报道,就是乌克兰跨年的时候打了几发火箭弹,至少消灭了一个加强连,很可能直接打掉一个营,弄残了一个旅。俄罗斯一方的民间媒体列出了这些士兵的番号,认为可能死亡500人以上。对于俄罗斯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双方都强调没有多少人受伤,不用把死亡数字再乘以几倍计算伤亡。

乌克兰战场现在是几十万人的大战,每一场战役,双方都要出动差不多10个旅,几十个营,上百个机械化连。所以瞬间死掉的无论是一个连,还是一个营,都不会改变战场局势,比不了去年乌克兰两发导弹击沉莫斯科号巡洋舰,逼退黑海舰队。但是,从社会学角度说,这次火箭弹袭击非常有代表性意义,展示了俄罗斯工业社会不上不下的弱点。

如果只用军事视角来看,跨年夜的炮兵突袭简直无法解释,似乎是俄罗斯军官主动给乌克兰送了几百条人命。 乌克兰打击的目标是一座空置学校,距离双方的交火线只有10公里,距离乌克兰一方安全的发射阵地也不到20公里。虽然有森林遮蔽,但对于现代的侦察兵和制导火箭炮来说,打击这个距离上的大型建筑,就像足球比赛对着空门射点球。 学校在顿涅茨克人口密集区,而顿涅茨克州的乌克兰人口比例是56%,俄罗斯族只有38%。当地人都知道这所学校已经被俄罗斯军队征用,连续有大量士兵出入,信息迟早会被本地居民传给乌克兰军队。几百个外地年轻人在学校大厅搞新年聚会,喝酒吵闹,简直是对乌克兰一方的炮兵招手,唯恐炮弹来得太慢。

从后续报道看,火箭弹袭击效果好,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俄罗斯新兵频繁使用手机,传出大量可以侦测的无线电信号,让乌克兰方面可以随时估计建筑里面的人数。二是学校建筑物很可能也被当做军火库,储存了一些俄军的弹药,所以四发火箭弹就摧垮了整座建筑,把所有士兵埋进废墟,几乎没留下受伤的活口。 进入21世纪以来,俄军一直在打仗。入侵乌克兰的军队,起码有一半的校官和将军都见识过现代战场。更何况这一场战争打了接近一年,俄罗斯一方对乌克兰的远程火力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不至于认为距离前线10公里的军火库适合搞新年酒会,更不会认为士兵在前线玩手机有利于作战。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我认为,必须在军事领域之外寻找原因,才能解释俄国军队跨年夜的鬼故事。

俄罗斯军队到乌克兰打仗,是工业化国家对外侵略,类似于美国军队参加越南战争。去年秋天,普京政权通过法律,宣布吞并乌克兰东部四个州的领土。从性质来说,这和纳粹德国80年前的行为完全一致。 用60年代的美国和40年代的纳粹德国做例子,我不是要讨论战争的对错,而是想指出一个社会学上的共同点——这三场战争,都是在本国完成工业化之后,从现代社会内部抽出居民、组成军队,对外国主动发动战争。所以,封建帝国动员农业人口对外扩张的案例,不适合拿来做类比。或者其他工业化国家被侵略之后,被迫保卫自己的现代化社会,也不适合做类比。 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国家的合法性就来自维护国民的现代化生活。任何破坏现代化生活的行为,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派出军队到国外打仗,就是最明显的破坏现代生活行为。没有任何现代人愿意去热带雨林里搜索机枪阵地,当然也没人愿意去东欧的雪地里挖战壕,顶着敌人的炮弹冲锋。

如果是被侵略的国家,动员军队不是大问题,因为外国军队已经在破坏现代生活了,不打仗也没好日子过,参军打仗就是给未来的现代化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但对外侵略就不一样了,把自己的公民从正常的现代生活里面拽出来,进入艰苦的战场,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反战情绪一定会失控。

我们还是回顾20世纪的例子,美国对外侵略的时候,为了保证士气,最主要的方式是把本土的现代生活搬到战场去,减少士兵从家乡到战场的落差。既然亚热带丛林天气热,那就把制冰机送到团一级单位,再用直升机给前沿阵地送冰块,保证巡逻队回来可以吃冰淇淋,喝冰啤酒。这样美军在越南坚持了8年正面作战,还是没顶住社会的反战情绪,宣布撤军。

德国的工业实力不如冷战期间的美国,但也在20世纪早期完成了工业化,绕不过现代公民的的反战情绪问题。第一次大战打到第五年的时候,德国在东西两线都占据着大片的外国土地,本土非常完整,但海陆军士兵都拒绝作战,把枪口对准了送自己上战场的政府。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海军士兵造反,11月9日德国皇帝就下台了,11月11日德国新政府宣布投降。 希特勒自己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见过几百万军队一起丧失士气的场面,所以他对外发动侵略,也必须避免反战情绪问题。 纳粹德国的方案很简单,利用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战,速战速决,在社会开始产生反战情绪之前就结束战争。这个办法对付大多数欧洲国家是有效的,比如说5月10日德国开始攻击法国军队,6月10日法国就放弃了巴黎,士兵还没反应过来战争就结束了。 但是,同一套战法拿到苏联就不太有效,因为苏联国土实在太大,丢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能继续在后方征兵,填补战线。而且斯大林战前准备了足够的重工业,丢掉一半,还是能继续造坦克。德国不得不进入一场自己没预料到的长期战争。 事后看统计数据,希特勒的闪电战对苏联也算成功了一半。到1942年的时候,德国已经占领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苏联一半的人口密集区。德国在全欧洲能控制的德语人口是8000多万,而苏联剩下的领土上只有1.15亿人口,差距不算大。

苏联这1.15亿人口,必须同时满足生产和征兵两方面的需求,而德国可以要求欧洲其他民族提供粮食和工业产品,专心动员德语人口当兵。理论上来说,德国相对苏联有人力优势,至少也应该和苏联的陆军保持兵力平衡。但实际上,1942年之后的苏德战场上,苏联对德国一直保持2倍到3倍的兵力优势。这个反差,原因是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社会基础差异。 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当时还是一个正在搞工业化的国家,大多数人的生活刚刚摸到现代化的边缘,和德国平均水平要差很远。希特勒的装甲师打进来,又摧毁了一半现代化设施,破坏了进步的希望,甚至不给斯拉夫人留生存空间。所以大多数苏联人也许未必喜欢斯大林,但肯定承认干掉希特勒的必要性。这个社会基础允许苏联政府发动超额动员,依靠一两亿人口先后动员出2000多万军队,承受比德国更大的伤亡,最终打到柏林。 德国这边进入长期战争之后,问题逐渐暴露。纳粹党虽然不在乎杀德国人维持稳定,但不可能同时和整个德国社会对抗。之前纳粹上台的时候,已经给全体德国人戴上了一顶优等民族的高帽子,承诺要带来美好的生活。现在战争需要动员越来越多的士兵,纳粹党必须在物质上做出补偿才能继续统治。所以,就算打苏联之后战争越来越艰难,德国也不敢像苏联那样搞社会总动员。一直到1943年,德国本土的工厂都不加班,城市消费品也基本按战前水平照常供应。 1943年8月,德国主动发起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机械化军队决战,苏联顶住了德国掏家底的进攻。到这时候,纳粹统治集团才明白局部动员赢不了战争。所以希特勒换上施佩尔管战时经济,逐步总动员。 总动员有一定效果,工厂顶着美国轰炸搞生产,1944下半年德国前线军队得到的坦克甚至还增加了。但发起侵略的国家搞总动员的社会后果很严重,从普通人到军队,都对希特勒失去了信心。1944年7月20日,密谋集团派前线战斗英雄施陶芬贝格去搞暗杀,炸弹在希特勒的桌子下面爆炸,只差一点就干掉希特勒。这些抵制削弱了德国的动员力度,一直到1945年,德国的动员水平都不如苏联,最终输掉了战争。 美国输掉越南战争,纳粹德国输给苏联,这两个例子说明,现代国家发动战争,不能只看自己的账面实力,而是要首先考虑本国社会是否达成了发动战争的共识,否则很容易被卡在一个两难状态——不动员打不赢,动员就会撕裂自己的社会。对于这条规律,俄罗斯统治者应该比其他人的理解更深刻。 中国人义务教育教科书上的的历史,我不用详细描述了,总之沙皇俄国崩溃,原因就是为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起了超额动员,把几百万平民赶上战场,而且没有很快结束战争。到了1917年,列宁作为反战领袖回国,带领士兵夺取政权,宰了沙皇全家,然后才有我们熟悉的苏联。

普京是苏共党员,苏联体制培养的资深特务,肯定知道列宁夺权的故事。所以他也想努力降低入侵乌克兰的社会阻力。 普京的第一个应对策略是学习希特勒的闪电战,速战速决,不给士兵和社会产生不满的时间。现在回头看,2022年2月普京的总目标就是在一星期,至多一个月内打败乌克兰,占领大多数领土,最好是用空降兵1小时22分钟搞定。为此,平不惜付出巨大的外交代价,通过白俄罗斯领土派出最强的装甲部队,突袭基辅。只是普京没想到泽连斯基心理素质太强,偷鸡不成,还给乌克兰军队送了四五个旅的重装备。

普京的第二个方案是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稳模式,避免动员征兵,主要靠少数职业军人打仗,指望他们看在钱的份上忍受战场环境,也减少对平民情绪的影响。战争发动之前,普京反复对国民承诺,义务兵绝对不会出国作战。就算最后用了一部分义务兵,也是发动战争之前几个小时喊起来,趁着脑子不清楚签合同,保证程序正义。 职业士兵的确相对稳定一些,但问题是数量太少,一旦突袭失败,就要和乌克兰动员起来的几十万反侵略军队作战。事实证明,士官、车臣民团和瓦格纳雇佣兵数量不够用,而且私心很重,都在为战后秩序做准备。所以普京不得不连续搞局部动员,把平民送上战场。俄罗斯族男性对动员的第一反应不是踊跃参军,而是纷纷出国,有钱的去土耳其,没钱的去中亚,剩下的人才接受征兵。 现在,普京通过征兵组织了几十万不愿意打仗的平民,打断了他们本来还过得去的现代化生活,去应付一场根本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接下来俄罗斯还要持续征兵,这既是给前线增加人力,也是给自己的社会装炸弹。从历史经验看,从纳粹德国转入战时状态,到希特勒身边出现炸弹,时间不到一年。普京不太可能在一年内取得胜利,所以普京开始向越南战争时代的美国学习,好歹美国也在越南坚持了8年。 前面提到,美国经验就是把本国的日常生活搬到战场,减少士兵的怨气。美国在海外驻军的基地,往往会变成当地最繁荣的城区。去年507期节目分析韩国的踩踏事件,就介绍过梨泰院街区的由来,驻韩美军总部龙山基地的消费支撑了韩国最繁荣的步行街。 但是,像美国那样,把制冰机送到每个前线单位,是要花大价钱的。现在的俄罗斯虽然是工业化国家,但很大程度上靠石油美元现代生活,一旦不能高价卖石油,维持本土的现代生活都很勉强,更不要说在前线提供舒适的环境。如果把征来的士兵分散到每个工事里面,当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乌克兰的远程火力,但士兵只能啃干粮,睡雪地,在泥浆里打滚,怨气积累一定很快,比当年沙皇的农民士兵要快得多。 沙皇俄国的军队是1914年8月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沙皇1917年3月就退位等着枪毙,沙俄军队前后只维持了两年半的士气,就把枪口对准莫斯科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普京的将军明知道把人聚集在一起有被炮轰的危险,还是要尽量利用前苏联的基础设施,把前线士兵集中到相对舒适的暖气房里,到了新年还要允许他们喝酒狂欢,麻痹大脑。所以乌克兰的火箭炮只需要拿出前苏联的旧地图,对准能容纳大量新增人口的建筑挨个轰,总能得到惊喜。

前面提到,手机信号也是乌克兰火箭炮准确攻击的重要原因,这同样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现在俄罗斯新征的士兵,基本上都是00后,觉得用智能手机是天经地义的权利,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如果收缴手机,也许乌克兰的炮弹不会那么准,但让这些士兵闲下来,拿出脑子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来乌克兰打仗,恐怕对普京政权更不利。 可能有观众会觉得我小题大做,把一次偶然的战斗失败渲染成整个社会的危机。但在乌克兰战场,类似的前线酒会并不是偶然现象。12月21日,前副总理,航天局长罗戈津带着技术团队上前线,也是在距离前线十几公里的地方聚餐,搞生日酒会,被乌克兰的火炮打中了宴会厅,给罗戈津的脊椎塞了一块弹片。

连副总理的亲兵也受不了前线的环境,必须住在房子里,喝着伏特加,玩着手机,才有一定的作战意志。新征的平民士兵当然不愿意去住结冰的战壕。把士兵聚集在一起烤暖气喝酒,也许会死掉更多的士兵,但死掉的士兵至少不会兵变造反,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将军。在当前的社会,这就是俄军最不坏的选择。不意外的话,接下来几个月,我们还会看到俄军聚集在现有的民用建筑,给乌克兰的远程炮兵增加更多战果。 我讲了这么多工业化社会发动战争的难处,连美国俄国都承受不了大规模对外战争的代价,可能有观众会觉得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负担,觉得在工业社会保持一批平时就活的没人样的失业人口不是坏事,最起码他们愿意为了低工资上战场,忍受和日常生活差不多的恶劣环境。 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比如说美国很多一线步兵就来自贫民窟,降低了征兵成本。俄罗斯第一波小规模动员,主要目标也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赦免了一些囚犯,这显然是为了减少战场和日常生活的落差,降低征兵阻力。 但是,这种二元社会不用等到战争时期,平时就要付出社会割裂,治安崩溃的代价。而且平时在贫民窟混日子的人群,一定得不到良好教育,用不了先进武器,也执行不了复杂战术。20世纪初的沙皇俄国就是典型例子,有工业大城市,也有落后的农村。沙皇以为城市造大炮,农村出人命可以提供战斗力,结果被工业化的德国按在地上摩擦。伤亡很快就摧毁了士气,最终沙皇还是逃不过被枪毙的命运。

回头看现在的俄国,这是一个两边不靠的准现代社会。一方面,凭借苏联遗产和卖石油的美元,普京勉勉强强维持了城市人口的现代生活,征兵就要打破普通人的现代生活,大规模征兵的时候要承受现代社会的反战成本;另一方面,俄国的工业实力不断倒退,没有能力在前线维持发达的后勤网络,只能依托少数现有的民用建筑搞后勤节点,才能给士兵提供还凑合的生活条件。这种社会结构和工业实力,是不适合搞大规模对外侵略的。现在俄罗斯士兵在前线喝酒聚会,给乌克兰炮兵送人肉靶子,只是整体社会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

另外,俄罗斯工业实力差,没能力给一线阵地送生活物资,另一个结果就是军用物资也不能灵活配置,不能随用随送。俄罗斯没有足够的卡车,没有现代信息化的后勤管理系统,整个社会没有管理大型电商系统的经验,炮弹也得堆积到靠近前线的永久性建筑里面,而且必须是已经有交通干线联通的场地,否则炮兵想用的时候就拿不到炮弹。所以靠近前线的大型建筑,不仅是士兵烤暖气的地方,也往往是囤积弹药的地方。 士气低落的士兵要聚会,粗糙的后勤网络缺仓库,这两个问题碰到一起,就是新年夜的大烟花,步兵和炮弹一起给海马斯火箭炮庆祝新年。中国看到俄罗斯的反面典型,没必要嘲笑,但必须因此理解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一个卡在工业化门槛上的停滞社会,是非常脆弱的社会。 当然,工业社会不上不下的社会问题在乌克兰也存在,没准还更严重一些。但乌克兰是被侵略的一方,不用额外动员,平民也知道享受现代生活的希望被俄罗斯军队破坏了,有一定的参军积极性。俄罗斯现在从伊朗买了很多准头很差的无人机,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做连续轰炸,客观上就是继续破坏乌克兰平民的现代生活,降低征兵成本。至于说缺乏现代工业物资,不能给一线分散阵地提供后勤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欧美的援助物资得到缓解。所以乌克兰能顶住强大的俄罗斯,现在还能逐步反攻。俄罗斯统治集团如果解决不了自己的社会矛盾,又没有魄力全面撤军,恐怕要被乌克兰战争拖垮。 最后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期内容,就是克劳塞维茨那句经典的定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如果脱离政治背景,不关心社会矛盾,对着一堆武器数据分析战争,就像从球鞋的样式去分析世界杯的结果,不能说不认真,只能说毫无价值。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定义很多人都知道,但经常被忽视,原因是现在很多人对“政治”的理解有问题。在酒桌文化和僵化媒体的引导下,很多人以为政治就是人事,就是喊口号,就是小道消息和阴谋诡计,忽视了政治和普通人生活的联系。 今天俄罗斯军队的尴尬局面提醒我们,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的表现是人心。研究普通人对社会的态度,改变普通人对政策的理解,理解普通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这才是正确的政治操作。在俄罗斯当前的体制下,少数人也许能越过普通人去发动战争,但肯定不能发一道命令,就让普通人心甘情愿地支持战争。其他国家如果想落实重大的战略计划,一定要吸取普京集团的教训。 535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最近“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还处于异常状态,预计要三四天恢复,每日资讯列表暂时在微博推送,欢迎各位关注。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