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368】寻找初心,新青年的“6+1”攻略

标题:【睡前消息368】寻找初心 新青年的“6+1”攻略

简介:2021年,观传媒答案年终秀演讲

封面:

寻找初心

最初的“新青年”

共同发布推送:今年活动的主体是“新青年,新精神”,所以马督工做了一场最切题的演讲,直接回顾陈独秀的《新青年》发刊词,一起寻找新中国解放精神的源头。

《寻找初心 新青年的“6+1”攻略》

——2021答案年终秀讲稿

不忘初心

大家好,很高兴第三次参加答案年终秀,感谢各位在场或者在线的观众支持。

我尤其要感谢我在观察者网、观视频的老同事,他们在疫情压力下,为年终秀做了软硬件各方面的完善准备,为我们准备了交流思想的空间,今天的演讲虽然是我个人上台,但背后还是团队工作的结果。

本次活动主题是“新青年,新精神”,正好今年是建党百年,天天能看到“不忘初心”的口号,所以,今天我也来一个探索初心,回顾上世纪初改变整个国家的《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他最主要的身份是北大文科学长,中共第一任总书记。但早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陈独秀已经是重要政治人物了。他1879年出生,25岁就在上海制造军火,准备造反,26岁回到安徽,和柏文蔚一起,在关帝庙成立了一个反清组织叫岳王会,陈独秀当会长。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一起死了,岳王会组织1000多新军反清,规模不算小,只是运气不如3年后的武昌起义好,长江上的海军本来答应配合,关键时刻选择支持清朝,安庆起义最终被镇压。

辛亥革命纪念馆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柏文蔚,就是陈独秀在岳王会的同事,当了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是孙中山这边兵力最强的将军。 32岁的陈独秀当省政府秘书长,相当于今天的常务副省长。第二年,陈独秀讨伐袁世凯失败,暂时离开政治圈。他再出现在历史书上,就是办《新青年》杂志。

1915年刚开始办杂志的时候,陈独秀和胡适曾经有一个约定, “20年不谈政治”。但是,到了1918年1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文章《庶民的胜利》,直接导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现了急速向政治话题转向的趋势。1919年5月,新青年出了《马克思研究专号》。“20年不谈政治”的约定,仅仅3年就被打破了。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TSYZM2021006004

站在2021年回顾历史,《新青年》杂志的3年转型非常重要,之后30年的中国革命,接下来72年的新中国社会变迁,源头都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共同参与的这次内容急转弯。但如果我们回顾《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就能发现,《新青年》杂志的转型并不偶然。陈独秀作为政治界的实战派,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从第一期开始,就下意识地选择了接近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所以他能快速接受俄国革命思想,规划新中国的解放道路。接下来,我们一起不忘初心,回顾一下《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陈独秀这篇文章内容接近4000字,分成六个小标题。

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每一条内容在当代都有现实意义。

1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听起来似乎是废话,因为现代社会搞奴隶制的成本很高。所以我需要读一下陈独秀的原文: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连说四个解放,后来我们就用“解放前”、“解放后”区分中国历史阶段。这段话的意思是,制度、思想和经济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也是广义的奴隶制。然后陈独秀说,“解放”的前提是有独立人格,传统社会的贵族和奴隶道德不一样,如果你用奴隶道德评判自己过得不错,就是丧失了独立人格,不带锁链也是奴隶。陈独秀写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想起了从考秀才到造反的思想变化。

2021年的世界依然有人需要打破现实的奴役,比如说缅甸和斯威士兰都有反对国王和军阀的革命运动,刚刚死掉的全斗焕让很多人想起光州事件。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摆脱陈独秀说的“奴隶”地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拿起唯物主义武器,发现自己身边的每一种意识形态,用利益关系分析它。

比如说,APP小红书刚刚拿到了新一轮投资,估值200亿美元。它在手机应用市场上的宣传词是“三亿年轻人都在分享的生活社区”,似乎三亿年轻人不分阶级,不分地域,生活方式都可以相提并论。打开小红书,欢迎界面上的介绍是“标记我的生活”,告诉你生活通过标记体现价值。第一次进入软件,小红书会主动要求导入微信好友,让你去看熟悉的人分享了哪些消费细节。

这些貌似很亲切的语言放到一起,潜台词是:消费并不是因为自己有需求,而是因为要和别人比较。只购买,不分享,消费就缺乏意义。

如果你完全接受了小红书灌输的生活定义,你就是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奴隶,但就算接受10%,20%,消费主义也可以把你的一部分精神和肉体当奴隶。只有跳出软件营造的温馨气氛,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利益关系,普通人才能避免浪费自己的劳动所得。

又比如说,最近几年离婚率上升很快,国家不得不造出一个离婚冷静期的概念,打算降低离婚率。这说明主流的立法者认为,稳定的婚姻是需要尽量保护的文化产品。就像古人说的:“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但是,如果我们能跳出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仔细思考婚姻和社会的关系,就能意识到,当代婚姻和古代婚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古代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盟,顺便指定两个婚龄男女组建一个生育单位,父母或者族长拥有决定权,甚至不需要当事人同意。

而当代婚姻,尤其是90年代农村女青年普遍外出打工之后的婚姻,基本上只是两个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和家族、生育都没有绝对绑定。如果不是畸形的高房价提高了离婚成本,强行拖延婚姻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不大,对普通公民的自由损害并不小,是一个不适合用立法来做的事情。

所以说,陈独秀的第一个警告,对当代青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接受意识形态之前,必须冷静思考意识形态是怎么来的,让谁得好处。如果跳过具体的物质生活空谈意识形态,很容易变成不自觉的奴隶。

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然后我们看陈独秀的第二个提醒: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原话是: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於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己。

陈独秀再次提到奴隶问题,说明进步思想和人格独立有关联。只有看破了意识形态的神圣性,不盲目接受意识形态,才不会害怕打破现有的意识形态,才能在社会结构上进步。反过来说,因为存在物质和社会的进步可能性,看破意识形态的神圣性才有意义。要是社会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没有任何金属工具,那就算戳破了少数长老和僧侣的宗教神话,也未必能给普通人带来幸福。

当代中国显然是一个快速进步的社会,我们和陈独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打破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带来痛苦,而是社会变革跟不上物质条件的提升,反过来限制了物质生活。比如说,前面我提到婚姻冷静期问题,这项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拯救生育率,解决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即将跌破1000万的问题。

维护家庭来提高生育效率,是很自然、很传统、很保守的选择。但是,“生育”不仅仅意味着“出生”,还有“养育”。稍微有进步的眼光,就能意识到,几千年来的“养育”模式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自古以来,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养育”是一个风险投资。孩子生出来,有一口饭吃,基本上就是放养。自己出去玩,不小心在水塘里淹死;出去放羊,在山上摔死;生病了,被村医随便灌一副药治死,这都不是事。只要在粮食够吃的年份生的足够快就行。

同时,中国农民也不担心自己的子女阶级下降,因为已经是社会最底层了,还能怎么下降呢。多养几个,反而可以在底层社会多抢一点资源,或者送一两个读书经商,多一点翻身的希望。

这种养育习惯,到我读小学的时候还能看到,十几岁的孩子能干活之前,随便去哪玩,风险直接忽略;上学读书也完全随缘,能考中专分配工作最好,考不上打工种地也是正常人生。所以,在化肥和水泵提供粮食的年代,多生孩子是很自然的选择,只有国家强力控制生育,才能避免人口爆炸。

21世纪初,中国完成了工业化,社会进步消灭了这两个养育前提。一方面孩子是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能随便暴露在风险环境下放养;另一方面,父母也进入了现代社会,有资格考虑自己和子女的发展问题,不能忍受家庭成员固化在社会底层,必须尽可能多投入资源培养孩子,才能避免焦虑。

这两个变化导致养育成本飙升,普通家庭必须像古代贵族世家那样,对子女的风险和前途负责,但现代家庭再怎么富裕,也比不了古代世家。所以无论国家怎么鼓励,生育率还是疯狂下降。社会发展机会越多,父母收入水平越高,孩子越少。

进步产生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倒退来解决。过去几十年中国家庭放弃了很多貌似天经地义的任务,先是放弃在家庭内部搞纺织,然后是放弃在家庭内部做衣服,因为普通人没有能力按照新的服饰标准做出美观的衣服。最近几年,做饭的任务逐渐离开家庭,也没见有什么怨言。

现在我们按照新标准养不起孩子了,让社会接过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任务和权利,避免父母因为焦虑,过度投入养育资源,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至少值得尝试。而上世纪末,单位大院和工厂家属区恰恰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证明社会化抚养至少比离婚冷静期更靠谱。

所以我赞同陈独秀的观点,当代青年必须警惕文化保守化问题。如果只是靠离婚冷静期和传统家庭美德去保障生育率,所有人的养老金都会变成废纸,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搞生产,去兑现这些废纸。

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陈独秀提醒青年的第三件事是进取,不要退隐。

上一条讲“进步”,面向全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条讲“进取”,针对的是个人。原文是这么说的:

自好之士,希声隐沦,食粟衣帛,无益于世。世以雅人名士目之,实与游惰无择也。人心秽浊,不以此辈而有所补救

进取的青年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但问题是,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社会;反过来说,缺一个人也很难阻碍社会进步,个人没有理由必须积极进取,推进社会进步。

到了1920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一篇文章,标题是《谈政治》,陈独秀解释了青年应当进取的原因。他的原文是:

“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否则政治总会寻着你”

这句话勉强算是从消极的一面回答了2021年的一个关键词:“躺平”。但还是缺乏积极的理由,让年轻人主动选择“进取”。后来陈独秀当了总书记,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是要让毛泽东用现实操作来回答。

毛泽东的答案是,分散状态的人,如果不是死到临头,不太可能选择进取。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把那些从进步中受益的大多数人组织起来,让推动变革的人和享受变革的人通过组织力量挂钩,大家才有动力。否则“躺平”必然一直是普遍现象。当代新青年如果希望社会进步,就不能指望在个人主义立场下解决问题。

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陈独秀的第四个提醒,是要采取世界主义,不要锁国,尤其不要在精神上锁国。我读一下原文:

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

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

这一点,首先要看上个月中美达成的格拉斯哥宣言。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工业国,也是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美国是排名第二的工业国,也是煤炭生产潜力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做出了非常具体的承诺,宁可放弃能源方面的巨大优势,也要严格执行减碳计划,避免冲击全球气候。

换到10年,20年前,政府做出类似的承诺,有可能被人说卖国。但现在中国和美国一起自我限制,就显得很自然。因为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不能再强调落后的特殊国情,必须意识到中国要为整个地球的命运负责。这就是陈独秀说的“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陈独秀的提醒在今天至少有两个具体指向。

首先,我们自己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矛盾越来越复杂,必须想个办法释放出来,否则很快就会阻碍增长。既然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相对欧美日韩已经是同一层次的社会,中国的媒体就不要总是把焦点聚集在国外,不要总是操心国外人民的疾苦。批判工具是个好东西,一定先要让中国人民自己用上,否则也是另外一种锁国,把好东西锁在外面。

其次,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学英语,学翻译软件,积极利用英文互联网的信息,仍然是加强专业能力和完善世界观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必经之路。最近几年,虽然英文互联网有很多问题,但相对而言,中文互联网的优质内容快速萎缩,已经不太能支撑年轻人的自我提升了。别的不说,我熟悉的媒体机构,包括我自己的媒体工作室,挖掘深度内容都高度依赖于英文互联网,就算是处理中国本身相关的信息也一样。

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提供更多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激发中文互联网的优质内容原创能力,不要让睡前消息这种简陋的节目,在中国互联网上占这么大的市场。从短期来说,落实陈独秀“不锁国”的提醒,我们必须要努力和英文互联网保持联系。

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的第五个提醒,是抛弃虚文,计算实际利益。原话是

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

祭神求雨这种事。我30年前见过,现在有人工降雨了,应该没人干了。后面这一句,“诵孝经以退黄巾”,说的是三国时代前夕,东汉官员向栩,他公开提出建议,派人在黄河边上读孝经,不用出兵就能天下太平。

向栩的建议,一半是讽刺,另一半也的确是传统社会的治国理念。用意识形态限制人的思考方式,就能减少不稳定因素。但是,陈独秀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建立独立人格,摆脱思想奴役。就算陈独秀不提这个建议,在人民普遍受教育之后,保守的意识形态说教最多只能暂时阻碍社会进步,不可能推动社会积极地往前走。

意识形态和个人行动的关系,我前面分析陈独秀第三条建议的时候已经说了,是毛泽东最终用行动解决了问题,把革命的账算到每一个人,给大多数人提供进取的理由,这就是讲求“实利”。

比如我们平时笼统地说,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农民保卫胜利果实,土改之后踊跃参军。但实际上,解放区土地改革之后,解放军主要实行的还是征兵制,而不是志愿兵制,征兵的指标还是要一个村一个村的落实,完全指望农民自发性是不行的。

这是因为解放军人数太多了,一个农民是否去当兵,和解放战争能否最终胜利关系不大,但肯定影响自己家种地的劳动力。土改之前没有土地,还可以说无产者无畏,土改分地之后恰好有了经营自己小农场的理由,参军热情反而下降。

解放军能不断从解放区得到新兵,靠的是重建基层组织,公平分配土地税,选择最合适的家庭征兵,同时给军属足够的照顾。这才能压倒乱抓壮丁的国民党。后来六七十年代解放军的士兵素质高,得到全社会尊重,原因也是退伍军人的待遇好,回到公社普遍能当生产队长,当民兵队长,吸引女孩子嫁过来,所以优秀的农村青年踊跃参军。

到了90年代,外出打工收入明显提升,而义务兵的待遇没有同步提高,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危急,士兵的社会地位也是逐渐下降。很多家庭都是想让军队管教孩子,才会送男孩去当兵。直到21世纪,士兵待遇重新提高,到今年连配偶的医疗也全额报销了,军队又开始吸引优秀的人才。下一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军队人才和民间更合理的结合,什么时候提前转业不再是一种需要争取的优待,军官的水平就还能进一步提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女权。很多人说起保护妇女权益,就是不断给妇女加福利,延长产假,限制解雇条件。但福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各单位的人力成本。如果只是用法律规定福利,结果必然是各个机构都害怕雇佣女性,反而打击了妇女的生产力,破坏了女性权利。这就是陈独秀说的“图虚名而损实利”。我再给大家读一段原文:

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这其实还是回到了第一条提醒,通过利益分析来看破意识形态,建立自主人格。

6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的第六条提醒,是不要用想象去压制科学,原文非常给力: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矢人”是一个典故,制造弓箭的人希望受伤的人越多越好,等于直接指责中医谋财害命了。但看《新青年》发刊词全文,其实对中医并没有特别的恶意,因为陈独秀把中国的传统职业都喷了一个遍。他只是想提醒中国青年,不要用想象和直觉去替代科学实证。比如说,现在很多自媒体从日本战争电影抄来了“国运”的说法,动不动就说中国国运如何如何,这几年风气甚至开始蔓延到主流媒体。陈独秀也有非常直接的批判:

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

这几年,说起房产税,总是有人对读者说,千万不能收房产税,否则房东为了缴税,就要把房产税转嫁给房客,结果还是穷人吃亏。但是没有房产税的时候,房东也不会觉得钱够花,如果能涨价不会逼走房客,他早就涨价了,没必要等到房产税再涨价。

从经济学角度说,房子在老化倒掉之前,供给刚性是无限大,就算收很高的房产税,房东的最佳选择还是按市场价出租房子。而租客因为工资限制,需求是有弹性的,所以房东必然承担几乎全部房产税。房东向穷人转嫁房产税的说法,是典型的用想象替代经济科学,用伪装的平民视角来支持保守主义,用小生产者的庸俗比喻去迎合民粹。

陈独秀对小生产者的庸俗想象也有准确描述,我来读一下:

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

回头看陈独秀的提醒,当代青年在大多数自然科学方面已经很尊重逻辑和证据了。但我们也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科学,不要觉得自然科学靠逻辑,社会科学就可以靠直觉。那样一定会被少数媒体用情绪引导,最后变成陈独秀所说的思想奴隶。

总结

前面的内容介绍了《新青年》发刊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时候,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是凭着自己几十年横跨政治界、学术界和媒体行业的经验,提出了六个期望。2021年回顾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依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陈独秀提到的六个方面再简化一下。

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认识到意识形态依附于物质,没有神圣性。人民应该先理解意识形态,再选择是否接受。

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就是认识到生产力会推动整个社会变革,除了颠覆物质生活条件,还要重建社会结构和文化风俗。不能为了守住所谓传统文化,阻碍生产力进步。

第三条: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通过毛泽东的回答,我们知道必须用革命组织把中国人组织起来,让变革的受益者参与变革,让沉默的大多数认清自己的利益,压倒吵闹但反动的少数人。

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可以概括为一国建设不好社会主义,必须用同样的逻辑处理内外事务,吸收所有文明的优秀成果,人民才有更好的未来。

第五条: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意思是革命不能只有貌似进步的口号,每一步都要做计算,让大多数人知道利益在哪里,普通人才有参与社会变革的动力。

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像的。这个说法的背景是社会已经太复杂,远远超出了原始部落几十个人的规模,所以直觉不足以处理社会科学问题,必须用事实和逻辑来做判断。

自从400年前伽利略扔铁球开始,人类社会就不断打破直觉和常识,不断进步。我们设计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未来,或者仅仅是设计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从这六方面的论述来看,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有必然性,中国最有脑子的一批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也有必然性。2021年的新青年如果想“不忘初心”,我首先推荐陈独秀的文章。

最后补充一下,陈独秀这六条标准集中在思想方面,而青年需要的不仅仅是思想。根据上个月江苏省教育厅的报告,2021年江苏省高中生近视率是89.6%,乡村中学生在耐力、柔韧性、爆发力方面都比城市学生强。我不得不推荐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的文章**《体育之研究》**

《新青年》:体育之研究(原文)_毛主席

全文我就不通读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说法,就是从这篇文章走向全中国的。希望今天的中学青年能把毛导师的说法当一回事,也算不忘初心的行动之一。

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希望前面“六加一”的历史文件解读能给2021年的中国青年提供参考。再次感谢所有观众,感谢所有为活动付出努力的观传媒老同事,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