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338】房地产退潮之后,中国什么最贵?

《房地产退潮之后,中国什么最贵?》

简介:深入探讨中国限电问题,分析未来中国经济走向。

封面:

当土地不值钱

什么东西最贵?

推送:

过去十几年,大城市附近的土地指标是中国最稀缺的经济资源,能拿到优质土地,融资赚钱都不在话下。到了2021年,拼命拿地的大型房企维持不住现金流,久违的停电现象又开始全国蔓延。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转发推送:

本期节目,又有新角色出场。

——————————————

大家好,2021年10月10日星期日,欢迎收看338期睡前消息。从国庆假期前到现在,睡前消息节目密集关注了全国缺电、限电的问题。上一期节目播出后的10月8日晚上,国务院最新一次常务会议的纪要发出来了。静静帮我读一下第四条: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等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这意味着短期内居民用电价格不会有明显涨幅,但是工商业用电价格可能会有明显提升,用市场来淘汰一部分高耗能、低利润企业,平衡电力需求。这和强制拉闸限电相比,显然是进步,但也意味着国家终于公开承认,全社会的能源成本将有明显提升,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当前的电力供应问题,我邀请了一位在能源相关行业工作的朋友到演播室分享观点。

大家好,我是刘林,马督工的老朋友,一直在能源石化行业工作。之前我曾经间接参加过几期节目,这次是第一次坐到演播室,很高兴直接和各位观众交流。

当前的电价问题,主要矛盾还是供应层面。2020年,中国用掉了7.5万亿度电,其中68%来自于火力发电厂,风电和太阳能加起来还不到10%,我们依然是一个靠烧煤来维持社会运行的国家。

火力发电的矛盾,大家都知道了。2012年,全国的发电量不到5万亿度,但是已经有了36.5亿吨的原煤产量。去年原煤产量39亿吨,比2012年多了7%,但是发电量比2012年增长了50%。既然烧煤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煤炭肯定会相对紧缺。过去几年,这个缺口主要靠煤矿超额生产和进口来弥补。去年国家查了很多超额生产的煤矿,同时全世界的煤炭价格都明显上涨,煤炭供应就紧张了。电价不能跟着煤价一起涨,在比较严重的地方,每发一度电,电力系统要亏损一毛钱。火电厂缺少买优质煤的资金,也没有动力买更多的煤补贴工业。

同煤集团煤矿超能力生产被国家检查组发现,严肃问责追责!_主体

临近国庆,随着秋季的到来,南方水电站的发电量开始下降,不能弥补电力缺口。而制造业开始接海外圣诞和元旦订单,即将进入用电旺季。这种情况下,电不够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煤价上涨,电价不涨,电厂的确没有发电的动力。为什么国家到昨天才考虑涨电价呢?

这些年,政府一直约束电价不涨,最初的想法是补贴制造业。这些年工资和地租一直在涨。为了避免制造业外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维持低电价的动力。当压制电价成为政府部门的关键控制指标之后,这个政策就有了自身的惯性,最终导致各地宁可拉闸限电,也不愿意涨价。

另外,当年为了推电力市场化,电厂是推动过煤电价格联动的。可惜在上一个煤价下跌周期的时候,电力部门发现固定电价也不是坏事,推动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客观上拖延了改革。现在全世界的煤炭价格都上涨,电力系统重新推动价格市场化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找不到发电的煤。

不过,这一轮能源供应紧缺,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9月法国、德国的电价上涨40%,英国一个月内时间电价翻倍,目前每度3.4元人民币。在涨价和限电的背景下,法国最大的糖厂特雷奥斯Tereos准备全面限产,英国也有多家钢铁厂准备减产。

欧洲或迎来“昂贵的冬天”:能源价格居高不下 工厂被迫减产停产_凤凰网

欧盟只有20%的电来自烧煤,所以欧洲能源危机,最集中体现于天然气供应。与2020年低点相比,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涨了10倍,与今年年初相比,也涨了2.5倍。按热值计算,天然气的发电成本已经是石油的两倍,一些电厂开始用石油制品代替天然气,导致燃油供应紧张。有的司机跟着运输成品油的罐车,想找到供应充足的加油站,结果认错了,跟着混凝土车跑到工地。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危机还不算严重。

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能源出口国,还是天然气生产大国,现在澳大利亚的煤都卖到了200美元一吨,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不去填补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呢?

我先说美国。

在中国,环保担忧大多来自于看得见的雾霾,而烧天然气基本不产生粉尘,社会舆论普遍把天然气当作清洁能源,柴静那个纪录片,一度引起争议的《穹顶之下》,给出的治理大气污染方案,就是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供热和发电。当时反驳柴静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成本和进口规模的角度分析,很少有中国人会讨论天然气本身的环保问题。

但是在美国,环保主义者认为天然气也是化石能源,与煤炭、石油区别不大,燃烧之后都会制造大量温室气体。同等质量的天然气,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40倍。而开采天然气的时候,很难避免向大气泄露一部分气体,所以环保主义者很讨厌增加天然气产量。这种社会氛围下,金融机构对于ESG有很高的要求,导致页岩油气企业融资困难,2019年后相关企业用于开发新矿的投资就开始下降,至今没有恢复。

另外,美国开采页岩气使用压裂法侵入岩层,往往会导致压裂用的液体污染地下水,给政府制造政治压力。现在美国是重视环保议题的民主党政府执政,随时有可能给天然气行业增加新的限制政策,资本市场不会因为暂时的涨价就快速扩大产量。

所以,在美国天然气出口数量达到历史峰值的同时,天然气生产的增速反而下降。我们一般用已经打井但尚未完成的钻井数量(DUCs: Drilled but uncompleted)评价短期内的天然气增产能力。现在美国的DUC数据在下降,达到了2017年11月以来最低,一些企业甚至降到了2013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下降最多的地方,就是美国南部的Permian,最靠近主要出口通道的天然气田。所以我预期美国很难站出来缓解全世界的能源紧缺问题。

从现实数据来看,美国的天然气出口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了,今年上半年美国每天出口天然气2.72亿立方米,19.5万吨。是2020年同期的142%,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也增长了1/4。这导致美国天然气出口设备满负荷运转,几乎堵住了巴拿马运河。就算美国生产更多的天然气,如果不找中国去修基础设施,也没法增加出口数量。

至于说俄罗斯,甚至可以说这一轮能源危机和它有直接关系。

俄罗斯有七条面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管道:

两条主管道经过乌克兰,输送了大多数天然气,但也经常被乌克兰拿来当谈判筹码,至少要收过路费。

两条南方管道经过黑海和土耳其去欧洲,要考虑土耳其的利益。

两条北方管道从白俄罗斯方向走,虽然比较安全,但还要经过关系很差的波兰。

和这些陆地管线相比,俄罗斯最喜欢的天然气出口通道,还是北面那条绿线,铺设在波罗的海底部的北溪管道,不经过任何会找麻烦的国家领土,直接就进入了西欧消费市场。

现在俄罗斯和德国一起在波罗的海里面又铺了一条天然气管,北溪2号,已经基本修好了,但是美国和其他被甩掉的东欧国家总想找麻烦,不希望这条管道按期投入使用。俄罗斯就想办法施加压力,让西欧国家认识到北溪2号管道的重要性。

过去几周,俄罗斯亚马尔气田到欧洲的出口量下降了80%。外界普遍猜测这是普京在冬天到来之前敲打欧洲。在美国和欧洲拿出足够的交换条件之前,俄罗斯恐怕希望能源危机再厉害一点。

这么说,能源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电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是2020年全球经济因为疫情收缩了3.5%,2021年预计也只有5%左右的增长,这期间没听说有多少煤矿或者油田的资源耗尽,为什么所有能源的价格都在上升?

首先是因为美国在拼命印钱,拼命花钱,制造了全世界通货膨胀。刚刚过去的8月份,美国贸易逆差达到了历史最高峰,733亿美元,一个月的逆差,比1995年全年还多。这些美元必然会推高全球资源价格。

另外一方面,能源涨价的长期原因是供给不足。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工业国都压制了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只是因为疫情打击经济,没有暴露出来。2020年,欧盟煤炭进口量下降32.7%。美国煤炭消费量下降21%,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了燃煤发电量。现在疫情开始退潮,经济刚刚有一点恢复性增长,能源不足的问题就严重了。

当然这几年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都在增长,填补了一部分缺口,但在现阶段,新能源发电是波动很大的劣质能源,需要额外付出一部分成本,才能正常使用,所以,电价上涨是必然的。

之所以各个强国都压制传统能源,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家在全球变暖和碳交易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已经逐渐开始用国际碳税来限制传统能源了。刚刚发出的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一半给了无序复杂系统的研究,另一半发给了两个做气象模型的人,奖励他们确认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的关联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和技术风向标。

现在,中国和美国、欧盟的碳税谈判虽然还在进行,但大多数中国煤电厂已经在掏钱购买碳排放指标,或者主动压缩自己的碳排放规模。7月份开始运行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第一批客户就是2200家火电厂。

火力发电厂在碳排放方面的成本增加,并没有体现为电价的上涨,所以前一段时间电厂发电积极性有所下降,最终导致国家允许电价有20%甚至更高的浮动。每个中国人,乃至每个地球人都要为碳税付钱的时候已经到了。和用不上电相比,能交碳税用电,还算是一个不太差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现在主动加入碳排放限制体系,提升了工业企业的能源成本。甚至国家领导人还主动承诺,以后不在其他境外建设任何煤炭发电项目。这种自我限制,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国,中国首先要保证这个世界能存在,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发展机会。中国整体上处于季风气候带,大多数发达城市都在沿海地区,将来要继续保持工业优势地位也离不开海洋经济,绝对不能无视全球变暖问题。

最近几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的证据越来越确凿,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考虑怎样让发展和环境共存,其中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碳排放量压下来,避免气候突变破坏现有经济成果。而自古以来,要想减少某种商品的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征税和涨价。现在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碳税,对高耗能产品,以及直接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产业征税,中国最近一轮电价上涨,其中也包含我们应该付的碳税。

不过,碳税这种东西,一部分国家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商品要接受世界市场的竞争。如果只是自我约束,限制本国企业少用能源,就等于把市场让给使用廉价能源的外国商品。所以,收碳税之后,下一步必然要收碳关税,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也收税,最终让认同环保政策的国家组成一个碳关税联盟。

2007年,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概念,当时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因为发达国家之前经历了上百年的廉价能源发展阶段,而中国当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更没有找到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新能源,所以不愿意接受发达国家的关门政策。

但是发展了十几年之后,一方面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其他国家要替换煤炭和石油,无论是靠太阳能还是风力发电,中国都能大量出售技术设备。所以,中国现在开始全面支持碳关税方案,预计会在十年内会分别和美国、欧洲、日本完成具体条款的谈判。有了中国这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国支持,全球碳税联盟估计很快就会形成。

这意味着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如果还想出口商品向工业国换物资,换技术,就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原始积累经典路线。也不太可能像过去的日本、中国、韩国那样,接受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和淘汰设备,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因为在碳关税政策打击下,现有工业国淘汰的高能耗生产线,可能根本造不出符合发达国家市场要求的商品。后发国家在建设工业之前,必须找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进口全套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所以,在中国加入碳关税联盟之后,从德国美国开始的赶超型工业化路线就算走到头了,而现有工业国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这是发达的工业国纷纷表示支持碳税的原因之一。中国今后几年的电价上涨,就是我们作为工业社会公民,作为全球变暖时代的地球人,必须承担的碳税代价。

假期出去旅行,几乎所有地方都在建造越来越多的风力发电机,光伏电站,看到这些新的景色,我相信中国在全球碳税联盟体系下,还能保持现在的国际竞争力。换到中国的内部视角,未来几年,经济发展模式会有什么变化呢?

任何时代,稀缺生产条件都是经济的核心,而政府对这些稀缺条件的控制力,又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水平和经济调控能力。

早期农业时代,地广人稀,统治集团比较重视控制人口;晚期农业时代,人口相对过剩,边疆基本被开发,统治集团比较重视控制土地。但无论是早期农业时代还是晚期农业时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控制盐。

到了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非农业人口的吃饭问题,其次要给这些人配上足够的钢铁机器,所以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粮食和钢材。

最近20年,中国人已经不缺粮食和钢铁了,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土地指标是当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焦点,也是金融系统发行货币的主要锚点。哪怕是上海北京这种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只要有土地指标,还是能立刻转化几十平方公里土地,形成天文数字的资产。而中央政府为了避免地方政府滥用土地指标,让国土资源部的卫星来回巡视,几亩地的变化都要专门发文件批评。

最近几个月,各位观众应该看到了巨型房地产企业全面收缩的新闻,也应该看到了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消息,这说明,土地指标即将成为过气的生产要素,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通用稀缺生产条件。在碳税时代,这个新的稀缺要素,很有可能就是能耗指标。

现在的中国,产业水平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赚钱和提供就业的大企业,往往也是消耗能源的大户。未来中国要发展芯片制造、新材料和航空航天工业,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电力。谁能决定这些企业的投资,谁就拿到了投资主导权。

现在大多数企业项目是备案制,少数要政府核准的项目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在能源消耗方面,审查明显越来越紧。自从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指标,很多项目直接在节能审查环节被干掉了。有些省份上半年能源消耗指标控制的不好,会直接暂停新项目的节能审查,推迟到第二年再批新项目。

今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了一份文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对凡是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强窗口指导。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分钱都不能给。以后凡是大型的工商业项目,最主要的瓶颈不是“违规用地”,而是“违规用能”。

和土地指标审批相比,节能审查的权力明显要靠上一些,中央和省政府主导了审查权,这说明上级政府打算加强自己的控制权。从乐观的一面说,这会导致政府控制权进一步加强,除了压缩碳排放之外,还能增加调控经济的工具。但从悲观的一面说,复杂的审查可能会影响项目推进,制造更复杂的政企关系,给潜规则留空间。

不过,再严厉的审查政策,也必须考虑到经济稳定问题。现在已经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能一关了之。所以,政府在分配能耗指标的时候,首先必须满足现存企业,然后鼓励他们积极转型。

比如说,如果企业拿不到新增能耗指标,又想上新项目,可以通过等量或减量置换来拿指标。比如一个企业目前有一套装置,能耗是每年10万吨标准煤,拆掉重建一套生产线,能耗要是比原来高,就要找其他企业购买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如果改造技术比较先进,新装置的能耗低于10万吨标煤,多出来的能耗指标就可以卖给别人。这意味着现存的高能耗企业比其他企业多了拆除生产线的选择,就算拆掉的生产线一文不值,因此产生的能耗指标也是一大笔无形资产。当前能耗越大,手里的潜在指标就越多。在估算企业资产的时候,必须把这些能耗指标也算进去。

这里要注意,能耗指标不是按照实际消耗能源算的,而是按照最初设计和批复的能源消耗数量算的。有可能某个生产装置投产的时候每年消耗十万吨标准煤,实际上开工率不足,每年只消耗3万吨,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拆除生产线,拿到每年十万吨标煤的能耗指标,卖给别人。

这方面最典型的企业是中石油,它有大量的老旧炼油厂、化工厂没有退役,而且因为设备老化,常年低负荷运行,达不到设计产量,实际能耗并不高。只是因为建成的年代比较早,技术落后,能耗高,可以提供大量的潜在能耗指标,让企业随便上项目或者出售。只要想象一下,老企业在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占了几块地意味着什么,就能理解中石油这些潜在能耗指标的价值。

类似的情况在山东地方炼油厂也普遍存在,这些规模不算大的“茶壶炼厂”加起来,有每年1.5亿吨的炼油能力,但超过一半的地方炼油厂,常年开工率不到70%以内。这30%的空置产能对应的能耗指标,未来就是可以快速变现的财富。

所以,在当前的能耗管理政策下,现有企业的资产会增加,新企业进入高耗能行业的门槛会提升。类似于现在占有土地多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占优势。睡前消息节目一直建议要对存量房地产收税,未来国家很可能也要调整对存量能耗指标的管理政策。

现在中国已经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考虑到大型项目的审批周期和建设周期往往长达三五年,实际上到2026年左右,哪些企业占据存量的能耗指标,就已经很明确了。现在必然有很多企业希望赶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尽可能多地上项目,占住市场份额、能耗份额和碳排放份额。国家必须在这方面加强审批,避免企业利用国家的环保政策炒作指标赚钱。

当然,限制能耗和碳排放,首先还是刺激产业升级,企业会优先考虑能减少碳排放,甚至是从自然界中回收二氧化碳的工艺。比如说,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直在搞二氧化碳制烯烃技术,这一类工艺,以后会在石化工业得到更多的推广。

感谢刘林同学的讲解。睡前消息节目一直强调工业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必须主动引导工业进步方向,替全人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了。感谢各位观众收看,33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