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336】国庆闲聊,停电的东北本来就缺煤

标题:国庆闲聊,停电的东北本来就缺煤

简介:东北停电背后的资源错配,六盘水抽陀螺小镇烂尾,其他近期消息点评。

封面:

停电的理由

东北本来就缺煤

推送:

作为一个80后。我童年熟悉的5元纸币背面就是东北煤矿。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默认东北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应该缺发电的煤。但直觉不能替代数据,在讨论停电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看看现实的情况。

转发推送:

假期保持更新,本期内容丰富。

大家好,2021年10月5日星期二,感谢您在假期中收看睡前消息。为了让同事能休一个难得的长假,本期睡前消息是提前录播,我和各位分享一些放假前新闻,所以可能错过了一些最新的时事进展,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各位观众指出。

另外,这些新闻大多数来自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睡前消息编辑部”,每天更新新闻列表,欢迎各位关注。

最近全国都比较关注停电、限电问题。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们预计在假期后做一个全面分析。今天我想谈谈基础数据。

这次停电,南方主要停的是工业电,东北出现了罕见的大面积切断民用电的现象,直接理由是火电厂存煤不足,为避免动用冬季取暖储备煤炭,不得不暂时减少发电量。这种现象背后当然有深层的经济原因,但是我看网上的言论,有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说东北煤炭资源丰富,现在弄到缺煤,是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公平。

我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小时候常用的人民币,正面是辽宁鞍钢的炼钢工人,反面是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这些建国早期的文艺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发达,能源丰富的普遍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最多只在建国前十几年成立。第三个五年计划之后,东北一直是资源尤其是能源紧缺地区。

解放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停留在农业时代,缺乏工业建设,甚至山西的煤矿开发的都不多。这个时期,日本人为了掠夺东北资源修了很多矿,所以东北矿业的基础相对比较好,再加上而一五二五期间苏联规划的新增矿区也相对集中于东北,所以显得东北资源丰富。但这体现的是资源采掘能力,而不是地下矿产多。

到了全国都充分开发资源的时代,东北的煤炭产量就相对很少了。2020年中国产煤38.4亿吨,其中内蒙古,山西各生产了十亿吨,黑龙江0.5亿吨,辽宁0.3亿吨,吉林只有0.2亿吨,东三省加起来恰好1亿吨,只相当于山西或者内蒙古的十分之一。按人均来算,全国人均产煤2.74吨,东三省只有1.1吨,是典型的缺煤地区。就算考虑到地下没挖出来的煤,东北煤田的可采储量之和只有几十亿吨,全国人民一两年就能把整个东北的煤矿烧光。

同时,东北发电能力明显相对过剩。2013年的数据,全国的火电厂平均工作7893小时,平均每天20多小时。而吉林省的火电厂全年工作3433小时,只比西藏略高,每天发电不到10小时。

这些电厂靠铁路运煤维持运营,运营成本很高,还往往有老国企人员过剩的问题,为了避免破产还不上贷款,只能强行给他们分配发电机会。冬季供热期间,为了保证热电联产的火电能发电上网,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居然不能按照设计功率工作,2016年,全国12个核电厂35台运行机组,红沿河核电厂4台机组的利用率最高66%,最低44%,全国垫底,这在国内核电运营历史上也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

https://news.bjx.com.cn/html/20140513/510374.shtml

核电站给火电站让路,背景是东北的工业发展太慢,重化工业比不过东南省份,运煤发电,然后还要到外地找市场。2020年山东GDP是东三省合计的143%,所以东北专门修了向山东输电的特高压线路,国家为此修改规划,削减了山东的电厂份额。现在全国煤炭供应紧张,东北买不到足够的煤,又没法完全砍掉当初自己主动要外送的电力,所以电力调度难度大,不得不暂时停掉民用电。

中国搞跨区域的能源输送,主要是两种方式,或者是输送量大的重载铁路,到把煤运到工业中心附近发电;或者是比较环保的特高压,在煤矿附近发电,直接送到产业中心。现在东北明显缺煤,还要铁路运煤进来再用特高压送出去,两方面的坏处都占了,两方面的好处都没拿到,说明我们的能源投资管理出了问题。

过去十几年,东三省每年秋天都找国务院要求协调买廉价煤,实际上拿走了产煤省的补贴,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发电外送的任务。这是东北停掉民用电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尊重市场规律,或者干脆说尊重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按照工业比例和人口配置东北的发电能力,不搞运煤去东北,再发电送山东的荒谬操作,东北人民的生活反而可能会更稳定一些。

另外,说起这次限电的全国性原因,国庆前出现了很多解释。有人说,这是国家要主动打击低端产能,减少对欧美的廉价商品供应,是很高明的经济操作。但很快人民日报的侠客岛公号就发表文章,说没这回事,限电就是典型的地方政府官僚主义问题,平时不抓节能指标,遇到考核就临时一刀切,应该批评。

https://new.qq.com/omn/20210927/20210927A0FV2E00.html

紧接着央视网发表评论,标题就是“拉闸限电里没那么多“大棋”,内容很有意思,我给大家读一段。

百度安全验证

有热点必蹭的部分自媒体趁势又兜售起了所谓的“大棋论”,将限电说成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称这背后是“一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战”“一场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战”。

这些颇具误导性的观点,在乱带节奏中产生了不小的“低级红”“高级黑”的效果。

按照这些人“下大棋”的思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大背景”。具体的逻辑是这样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回暖,大量海外订单涌向国内,很多企业扩充生产线,既带动国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也造成产能过剩,所以国家提前出手,限制产能、反出口企业内卷。“宁可短期不赚钱,也绝不等几年后被突然撤掉的订单搞得一地鸡毛。”

言下之意,决策层面是有电也不让企业、居民用,为的是打赢那场“金融战”。

在东北多地电力供应缺口已增至严重级别、因电网面临崩溃风险而对居民限电的背景下,把限电视作“大国博弈”棋局里的落子,说成“对外输出通胀”的策略,无异于迂回抹黑。

对于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马前卒工作室也在努力整理资料,准备在国庆后给大家一个全面解释。目前来看,短期内资源错配,造成社会不满是客观事实,长期限电,淘汰一部分低端工业是确实存在的目标。但无论国家要达到什么目标,政策都不应该是暗中操作的政策,,而是应该把目标和手段都公布于众。如果只有具体限制手段,没有目标,让公民自己去推测路线图,一方面必然会制造谣言,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担心预期风险,打击有效投资,对经济是没好处。

去年12月22日,211期分析过南方省份电力紧张问题,当时浙江义乌市,夜间关闭所有路灯,很多企业的开工时间也被限制,对当地出口贸易造成了沉重打击。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主动拉闸限电。

“缺的不是电量,而是电力”,湖南限电暴露大面积缺电隐患_凤凰网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组成的联合考核组去年年底去浙江,评估当地控制能源总量和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浙江好几个地方急着要控制今年的能源消耗量不超标,所以到年底不管经济能不能承受,直接拉闸限电。这和人民日报公号今年说的问题也几乎一致。去年限电的结果是义乌的工厂开始疯狂采购柴油发电机和燃料,用更低的效率发电,更高的能耗搞生产,实际上反而破坏了环保指标。当时我说,真的要控制总用电量,宁可提高电价,把环保成本算进去,也比现在年底搞行政命令一刀切要好。

百度安全验证

对于今年的问题,我也有类似的观点,无论是真缺电,还是要逐渐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厂,最好的办法都是早点涨价,而不是等到指标不够,发电厂亏损不愿意发电,再拉闸限电。涨价虽然对企业不是好消息,但成本和影响是可以预测的,是一种稳定的压力。限电和断电,是不可预期的风险,企业不仅会因此影响生产,甚至还会产生安全问题。

百度安全验证

如果国家担心涨电价对某些行业和某些地区给冲击,完全可以采取定向补贴的方式来缓解问题。如果政府不信任自己的能力,认为发补贴不能准确弥补损失,那就更不应该相信自己能精确限电,既不影响经济发展,又保证环保指标。

十几年前,曾经每辆汽车都要交养路费,用来抵偿对道路的破坏,不交养路费就不能上公路。2009年养路费改成了燃油税,直接提高油价来修路。当时也有很多人抗议,比如说农民说农业机械很少在公路上开,也要承受燃油税,不公平。渔民说我出海打鱼,渔船烧油也有要交燃油税不公平,还有一些大型企业,重型卡车主要在内部道路上开,并不占用国家的交通资源,也对交燃油税不满。

但是权衡利弊,国家还是征收了燃油税,再通过农机补贴、渔船补贴的方式平衡利益,现在看来效果不错。缺电限电,以及追求环保指标的问题,也应该参考燃油税的方式,该涨价就涨价。

最近有媒体报道,贵州六盘水市一个投资3亿的旅游项目烂尾了。考虑到过去几年的地方投资热度,3亿投资倒是不大,但是项目概念比较神奇,正式名字是“鞭陀小镇”。

鞭陀就是抽陀螺的意思,水城区在山上建了世界最大的抽陀螺文化博物馆,然后是24栋楼组成的鞭陀小镇,配套的娱乐设施,要吸引旅游客流支撑房地产。现在各地的市民运动广场上,的确有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把抽陀螺当做健身项目,但地方政府把抽陀螺当做经济增长点,想法还是太跳跃了一点。

地方政府开这么大的脑洞,原因是落后地区的房地产竞争太激烈,必须想尽办法制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概念。

从1986年开始,直到2012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平均增加了711倍,增幅最大的省级单位是上海,2769倍,贵州省紧随其后,2406倍,其他地区都在1500倍以下。

2013年之后,虽然中间有几年低谷,但是从2016年开始,贵州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再次反弹,2018年的增长率回到了27.3%的高水平。独山县水司楼就是这期间修建的。

上海要补偿80年代之前的投资低谷,还能吸引全国的富人来买房,房地产投资增长快不奇怪。而贵州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是全国的3.4倍,本地的购买力肯定托不住,只能不断炒出貌似有增长点的概念,讲一个外地富人来买房的概念,吸引新的投资,在本地创造购买力。

贵州内部比较,六盘水市的房地产投资总量不算大。2019年,贵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76亿,遵义市投入544亿,六盘水排在贵州各市的末尾,只投资了104亿。

之所以投入这么少,倒不是六盘水市政府保守,而是当地经济规模跟不上。2016年,六盘水的全市财政总收入182亿,只有遵义市的三分之一。

从产业结构来说,遵义市有茅台酒这个印钞机,而六盘水只有衰落的煤矿。当年六盘水建市,就是要开发本地煤炭资源,服务成昆铁路串起来的西南三线工业体系,让攀枝花的钢铁厂能用上焦煤。到了2009年,煤炭产业还占六盘水市GDP的18.6%,

但是,2016年国务院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六盘水煤炭行业遭遇了重大打击,大量煤矿被关停,去产能。

到了2018年,六盘水的煤炭产量为6100万吨,回到了2012年左右的水平。

在这个背景下,六盘水决定向贵州其他地级市学习,搞房地产吸引资金。但是,贵州搞旅游概念的房地产已经太过剩了,六盘水决定宣传自己是“中国凉都”,打算把自己的凉爽天气包装卖出去。200多万人的六盘水市至少投资了三个人工造雪的滑雪场,宣传自己是中国纬度最低的滑雪基地。但是,作为一个大多数国土处于温带的国家,中国不缺凉爽气候,更不缺随时距离大城市近的滑雪场,这些投入并没有给六盘水制造出独特优势,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长期是省内倒数第一。

所以,六盘水不得不考虑出奇制胜,搞点别人不敢搞的项目。但这种砸钱就能搞定的人工景点,要建也会靠近东部大城市,完全没有到西部荒山上投资的动机。所以,最终六盘水拿到的是别人不屑于建的项目。这个“鞭陀小镇”,以后可能会成为废墟探险的目标,希望西部的地方政府不要再热衷于类似的人造景点了。

国庆前,教育部发布艺术考试招生改革意见,要求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标准,不能超低分录取艺术生。

百度安全验证

这个文件让我想起了328期节目,当时我建议,取消普通高中和职校1:1的强制分配比例,扩大普通高中教育,把职业教育留到高中阶段之后。这不仅对经济和提高人口素质有利,在文化上也能避免社会割裂。

当代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是小学教师和央视春节晚会共同创造的,历史只有几十年。现在中国人在阶层、地域和职业方面出现剧烈分化,最大的文化交集,就是中小学教育。读书的时候,学生可能都觉得课程枯燥甚至厌恶,但毕业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文化产品,实际上每个人都潜移默化都受到了中小学教育的巨大影响。如果能撤除强制职校分流政策,一个次要效果就是普通人的文化共同体会更牢固。

现在国家改革艺术考试,也有类似的效果。过去几十年,大多数学生说起“艺考生”,默认那是一个特殊群体,很早就会脱离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接受另一套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更是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这意味着他们和大多数同学在文化上是割裂的。而恰恰是这个文化上特立独行的群体,将来会负责为整个社会创作、表演,制造文化产品。这意味着他们创作的东西会脱离群众,甚至脱离现实,很容易变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教育部改革艺术生报考制度,强迫他们接受更多的文化课教育,是否能提高艺术产品的质量不好说,但从长期来看,应该能缓解艺术和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接下来分享几条国庆前的简讯。

9月17日,日本批准了第二种基因编辑食品,真鲷鱼。之前日本批准的第一种基因编辑食品是降血压西红柿,现在的真鲷鱼是第一种可以吃的基因编辑动物,肌肉纤维比自然界中的真鲷鱼更粗,口感更好。

前几天,中国宣布解决了人工合成淀粉的关键问题,可以跳过植物光合作用,直接用能源制造食物。当时中国舆论场一片欢腾,没有任何人担心工厂制造的淀粉“不自然”。我希望中国人对待基因技术也有类似的客观态度,能够吸取各国的先进经验,积极利用新技术降低食物生产成本,提高食物质量。

睡前消息节目之前长期关注农村的厕所和污水排放问题。9月4日,新华社记者跟着国务院督察组到山西娄烦县检查,发现国家拨款给村里铺设了排污主管道,还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但是村民还是端着装满生活污水的盆子直接将水泼到大街上。记者和督查组随机抽查了10余户村民家庭,没有一户连接入户排污管。

百度安全验证

村干部说,国家补贴资金只负责主管道,下来的施工队也不负责每家每户的污水入户。而娄烦县副县长说,如果每一户都接进来,一个村就要增加几十公里的管道。县财政负担不起每一户都接入管道的建设成本,更不可能负责维护。这再次证实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只有消灭农村分散居住状态,才可能让居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基础设施,避免环境污染。

最后,放假前最惊心动魄的新闻,是安徽省修订计划生育条例的公告说明:

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_安徽省司法厅

在论述修改必要的时候,第三条理由公布了近年安徽省的出生数据。

2017年至2021年我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对于出生率快速下降的趋势,相信各位观众有所预期。但看到出生人口在四年内从从98.4万降低到53万,我还是被震撼了,这个发展趋势明显要失控。

当然,安徽省是人口流出省份,出生人口减少,原因并不全是出生率下降,还说明一部分青壮年到其他省市生孩子。

安徽青壮年的主要流出方向是江浙沪长三角地区。今年5月份,经济参考报调研数据,发现从2010年一直持续到今天,整个长三角地区15到49岁的妇女数量在持续下降。而且进入大城市的年轻人普遍会主动晚婚晚育,安徽省出生76.6万人的2019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同一年浙江省的的出生率是千分之10.5,上海市是千分之七。这意味着就算把安徽省流出人口的生育都加上,出生数据也不会好看太多,依然是暴跌状态。

百度安全验证

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我想有必要再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谈谈生育问题。

当前的生育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前面这种数据,出生率一年比一年低。所以很多人的直觉是社会出了问题,直接打击了生育率。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生育率就会自然恢复。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正常状态”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应该回到农业时代,妇女不读书不工作不避孕,专心生孩子。有的人认为应该回到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国企社会,国家分房子,包教育,甚至企业还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年轻人就会恢复生育热情。

但无论怎么定义“正常状态”,这一类想法本身就是解决生育问题的最大障碍。除非生产力大幅度倒退,让生活硬件和社会意识都回到当年的状态,否则就算把当年的社会结构直接复制一遍,我也不相信年轻人会多生孩子。

我对当年国企社区的福利还略有记忆。愿意多生孩子的工人家庭,往往是丈夫自己进城工作,妻子还留在农村的半工业家庭。他们喜欢多生孩子,本身就是刚刚离开农业社会的一种暂时习惯。至于已经在城里扎根的第二代工人家庭,或者是技术阶层的知识分子家庭,享受的社会福利明显高于工业社会边缘的体力工人,但就算国家不号召,他们也会主动降低生育率,把孩子减少到2个甚至一个。全面回复国企福利,先不说经济上是否可行,对生育率肯定没有什么正面影响。

之所以在工业社会站住脚的人口会主动降低生育率,主要原因是工业社会提供了两种前所未有的选择。

第一个是自我投资的选择。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只有全家温饱的唯一目标,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连了解社会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余的精力只能用来生产和抚育下一代,抵消饥荒和瘟疫带来的高死亡率。而一旦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想法,抚养和教育成本也非常低,所以他们有能力多生几个孩子,以风险投资的态度放养就行。

工业社会解决了普通人的温饱问题,还给普通人提供了教育和比较充分的就业,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储蓄和投资,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质量,甚至改变阶层。所以,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只能用来生孩子养孩子,还可以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方式。社会提供的机会越多,生育率下降就越快。

工业社会提供的第二种选择是娱乐。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电视机的普及会大幅度降低生育率。因为生育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是肉体快感和后代带来的精神安慰。足球赛和肥皂剧也能产生快感,伴随着生育的自然满足感就没那么重要了。而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和文化享受,远远不只是电视机和肥皂剧。普通人从生活中得到的乐趣越多,后代数量就越少。

工业社会提供的发展机会和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又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定义。农业时代普通人只有生存,没有生活。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希望后代有发展机会,有快乐的生活,这导致我们改变了人生观,拒绝承认生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如果生育会导致自己或者后代的阶层下降,就算孩子能健康长大,我们也会减少甚至拒绝生育。

所以说,传统社会的高生育率,原因恰恰就是阶层固化,极端缺乏缓解压力的娱乐方式。现在的年轻人抱怨阶层固化,抱怨社会压力大,认为这些问题导致自己不敢生孩子,是完全找错了方向。

我们肯定不能用社会倒退的方式来提高生育率,所以就必须承认,当前生育率暴跌,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马督工或者其他人提出一个避免人口暴跌的方案,比如说社会化抚养,不一定是对的;但如果有人对你说,用传统文化或者过去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案来解决生育问题,那一定是错的。

然后我再来说说社会化抚养的问题。

前面提到我们在现代社会重新定义了人生。这意味着我们培养孩子的任务,和几千年来,甚至是几十万年来任何一代父母都不一样。当年的父母,把自己的生活复制给孩子就算成功,但现代社会,把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传授给别人,是非常稀缺的一项技能。当年的父母培养亲情,靠的是言传身教,朝夕相处,一起劳动,现代父母要从事专业劳动,不可能把孩子随时带在身边耕地织布,所以。只要父母自己花一个长假辅导孩子做作业,就知道自己动手培养孩子就不太可能产生理想化的亲情。当然我的观众大多数还没到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年龄,所以我还得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

前面这些分析,就是我提倡社会化抚养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年轻的父母放下他们不擅长,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普通人才可能把生育看成乐趣,把陪伴孩子当成享受。社会化抚养把教育和照顾孩子的日常任务接过来,给孩子提供常态化的体检和心理检测,父母只负责拥抱,喂奶,陪孩子做游戏,休假的时候带孩子读书旅行,培养单纯的亲情,肯定比亲自训练他成为一个天才要更符合人性。

当然,很多人可能不甘心自己的孩子接受平均化的培养,不甘心自己的孩子继续当一个普通人。但是,就我观察,大多数家庭悲剧的来源,就是普通的家长想培养一个不普通的孩子,逼自己做出变态的选择。我希望大家能尽早转变观念,不要控制孩子的生活当做亲情。真希望孩子过得好,可以给他多留点遗产,休假的时候多陪他们做游戏,甚至到学校当志愿者帮忙,顺便监督一下学校和保育员的工作,但尽量避免自己滥用支配权,这才是未来理想的家庭关系。

中国计生协关于面向社会开展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的通知

回到当前的现实。7月末的时候,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曾经向全国各个省级单位发文件,征集标语口号,宣传最新的人口政策。最终的评选结果我还没看到,但整个东亚社会,都做过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之前的案例。

2010年,台湾省就征集过促进生育的口号,冠军奖金100万新台币,比大陆这边还有诚意。

https://www.jintang114.org/html/biaoyu/2014/1103/17357.html

最后选出来的口号, “多生宝贝,宝贝台湾”,“老爸老妈我准备好了,今晚就看你们表现了”。用脚后跟想,这些口号也动员不了生育的激情。

2004年,韩国也征集过口号,特等奖是:“爸爸,我一个人很孤独,我想要弟妹” 铜奖口号是“留给子女的最大遗产是兄弟姐妹”

º«¹úΪ×ÛºÏÉúÓýÂÊÊÀ½ç×îµÍµÄ¹ú¼Ò

听起来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现在韩国已经连续两年全世界生育率最低了。

百度安全验证

https://new.qq.com/omn/20210506/20210506A03SPI00.html

之前的1987年,新加坡提出鼓励生育的口号是:“如果能养得起,就生三个或更多”。

但是,虽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6万美元,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生不起。每个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在2018年就降到了0.98,比韩国还早。

这说明,标语和口号不可能号召大家去生孩子。因为这些标语都想在当前的社会总结出生育的理由,又不理解进步本身是低生育率的原因,所以肯定解决不了问题。我倒是想给计划生育协会提供一句备选口号:“社会主义的孩子,再多也能养好”。如果国家全面推行社会化抚养政策,这句话或许用得上。

好,感谢各位收看,336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请各位观众继续享受假期,我们周五10月8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