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300】朝圣华西村 开播2周年特辑

标题:【睡前消息300】朝圣华西村 开播2周年特辑

简介:现场走访华西村,分析村镇工业过去辉煌,现在停滞的原因。

封面:

2周年/300期

朝圣华西村

推送:300期遇上首播2周年,我们例行走出演播室,继续给观众展示多样化的祖国。华西村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最著名的乡村社区,差不多两代中国人从教科书上读到了它的辉煌成绩。但是几个月前,华西村居然传出了本地居民挤兑资金的新闻,我们需要现场调查来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转发推送:每逢周年纪念日,都是大制作。

大家好,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睡前消息第300期,开播2周年特别节目。今天我们要去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地方。

视频:开车(坐车)

视频:沿途素材 带沿途路标和“天下第一村”的牌匾

配音:我1986年上小学,刚学会写作文的时候,最常写的一句话是“自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读初中,政治课本里讲改革开放的正面典型,华西村总要排在头几个。直到大学上思想政治课,华西村还是首选典型。我不知道现在中小学的课本里还有没有华西村,但是对于我和我的父辈来说,华西村是一个年轻的“圣地”,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路线的代表。

最近有消息,华西村出现了资金挤兑现象,连本地居民都要拿回自己的钱,我很好奇 “天下第一村”出了什么事。地图上一查,华西村距离编辑部也只有2小时车程,所以我们走出演播室,来一个眼见为实。

视频:前往博物馆

配音: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博物馆。华西村虽然是一个村,但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国家级典型,所以也有自己的博物馆。

视频:进入博物馆(公园)

博物馆和当地的公园是配套的,票价不便宜,停车场空空荡荡,基本说明了游客对这里的定位。不过来都来了,必然要从头看到尾,老老实实掏钱吧。

视频:大门—孔庙

配音:一路上都是苏南平原地貌,这个博物馆背靠一座差不多200米高的山脉,在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算是很稀有的旅游资源。一进门,经过一座没有水的桥,走过莫名其妙的孔雀园,我走进了一座孔庙,发现了华西村给我的第一个“惊喜”。

孔庙的形制很完整,该有的都有,就是装饰花纹看起来有点卡通。更神奇的是,和孔庙平行还有一座孟子庙,明显仿造了山东邹城的孟庙。孔孟庙之间有一道门,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个圣人可以聊聊天。

网上查了一下,华西村每年12月25日有一个“孔孟节”,全村人都要来接受诚信教育,这里是华西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博物馆。

视频:博物馆内景

配音:出了博物馆,走过关闭的动物园,就到了博物馆本体,角楼一看就是仿造紫禁城。

走进来先看到太和殿,不知道后面是乾清宫还是坤宁宫,院子里的阴沉木是从三峡搬过来的。太和殿里面,右手边的展品并不意外,是一批透着农民淳朴风格的展品,风格一言难尽,比河北的“冀宝斋”正常不少,但要说有文化价值也有点亏心,只能说符合村级博物馆的身份。但是,左边这片宋瓷还是有点震撼到我了。所谓“家财万贯 不如宋瓷一片”,宋瓷如果都是真的,拿出来顶几亿的资金缺口问题不大。听说华西村有挤兑危机,可以让投资人来这个博物馆看看,估计就安心了。现在我周围一个保安都没有,华西村还真是家大业大,不拿这笔资产当回事。

走过太和殿,果然是乾清宫,主要的展品是领导人题字。我对书法没有研究,就不评价了。对我来说,这里最重要的展品,是只占几十平方米的两面照片墙。

大多数照片是改革开放之前年代的黑白照片,拍摄水平相当高,一看就是有当时官方摄影记者指导。一部分照片是效果图、ppt,放到21世纪也算高水平,不太可能是村里自己制作的。从这些图片看来,华西村的辉煌历史肯定不是从改革开放算起,至少在60年代已经是得到官方资源倾斜的样板农村了。

视频:博物馆外面的“世界公园”,猎奇向,凯旋门,长城,爱因斯坦天文台,鬼畜游乐场,猴子……

配音:从博物馆的墙头往外看,还有很多奇奇怪怪风格的建筑,和太和殿乾清宫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这是集合了世界经典建筑的华西村世界公园,博物馆只是公园的一部分。我们为了进博物馆买了两套门票,不能浪费,现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公园。

视频:索道拍摄

视频:航拍

配音:世界公园的真正震撼的部分在山上,需要坐索道上山。远远一眼就能看到天安门。可惜山寨版的长江大桥不许上去了,长城倒是可以走一走,山里还藏着美国的国会大厦,风格一言难尽。

如果是旅游度假,我不会带家人来这里。但作为一次性的猎奇娱乐,倒是不妨来一趟。对我来说,这个博物馆最大的意义首先是那些黑白照片,其次是看到了华西村一部分投资的回报率。今天我和摄影师可能贡献了整个纪念馆的20%营业额,接下来我要去2021年的华西村看看。

华西村原本只是个三百多户、一千多人的村子,对应今天华西一村的位置,是现在大华西村的中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周边二十个村子也被划归华西村管理,辖区面积从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一两千人扩大到3.5万。这35平方公里被统一划分成十三个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华西一村到十三村,面积和人口都差不多是苏南一个乡镇的规模。

我们前面看到了布满山寨奇观建筑的山脉,这条小山脉叫砂山。最早的华西村就在砂山南侧的山脚下。再往南有条可以通行货船的河道——应天河,连通张家港。华西村发展钢铁工业,依靠的就是应天河的水运条件,华西钢铁公司厂房沿着河道西侧一字排开。后来炼钢厂旁边又陆续建起了钢材厂、化纤厂、水泥厂和其它配套工业。

现在砂山是大华西村的地理分界线。吴仁宝用一句话总结过大华西村的规划思路:“山南钱庄、山北粮仓、中间天堂”。

核心区是华西一二村和三村的部分区域,这几块地方属于老华西村,华西村的主要景观、别墅群都在这里,也就是“中间天堂”。

再往南是三村的剩余部分,以及四、五、十二、十三村。华西村后来发展的一些工业配套产业主要在这里,所以叫“山南钱庄”,村民居住条件明显差一些。

其它几个村子在砂山北侧,要穿过隧道才能到达。山北主要从事农业种植,除了圈起来的小种植园之外,建筑看起来不如苏南平均水平,路况也不如山南的核心区,这是“山北粮仓”。

华西十三村和它的三重世界

华西村这十三个村的居住条件不太一样,就算是在老华西村,几个别墅区之间的档次也明显不同。挂着“天下第一村”牌子的中央大道,是华西村接待外界游客的第一个景点,这个道路两侧的别墅是整个华西村建设标准最高的,有的别墅甚至还配备了游泳池。这是华西村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贡献大的,就可以用内部记账的财富来买大房子。

华西村这些年一直在去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所以华西村比较有名的建筑物,比如酒店、医疗、商业街、展览馆也都在核心区,和旁边县城商业区差不多。钢铁厂附近有一片居住区,都是六层的住宅楼,这是给外来工人居住的。

除了居住区和工业区之外,华西村在核心区周围还有几处大型基础设施,幼儿园,体育馆,学校,看起来都用了很多年,规模很不小,反映了十几年前华西村最辉煌的年代。当时华西村号称“八有八不”——“八有”是有学费、有养老金、有住房安置、有看病报销、有购物商店、有影视娱乐、有食堂、有轿车。“八不”是送粮到户不用挑粮食、有村自来水厂不用吊水、有入户液化天然气不用烧柴、普及抽水马桶不用倒便桶、洗澡不用烧水有专门的热水管道、普及电话通知消息不用跑、有空调有暖气冷热不愁、长廊步道通往全村雨天不打伞。

以今天的城市标准来看,甚至以江阴连云港一带的苏南村镇平均水平来看,这个生活水平只能算是一般,但在八十年代,“八有八不”明显超过了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居住区的配套条件。在90年代大下岗时期,在21世纪初内地农民交不起提留农业税的年代,华西村的面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发达社会主义,这也是我从教科书上看到的说法。

不过,对于我这个厂矿子弟来说,华西村的生活元素,让我立刻想起了过去的国企家属区生活。住宅风格,生活模式,基础设施,甚至是主要建筑的年代,平移到80年代的国企生活区都不显得突兀,我很诧异会在2021年的苏南农村看到我的童年气氛。

要解释这个反差,我需要回顾一下华西村的发展史。华西村挂上“天下第一村”的牌子是80年代后期,但它村办工业的起点要比“改革开放”这个词早得多,只是自己不太宣传而已。我们刚才去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黑白照片,就是他早期工业化的证据。

1961年,江阴县华墅人民公社调整下属生产队,成立了华西村的前身华西生产大队,吴仁宝是第一任大队书记。

吴仁宝非常善于领会时代政策精神。他和华西村最早出名的事迹,并不是搞工业,而是率先跟进“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规模平整田地、修农田水利。

华西村铁姑娘生产大队

因为吴仁宝搞集体农业的执行力强,从60年代起,华西村就是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标杆,被上级媒体集中报道,本地的政府也因此发放了很多物质奖励。从留下的影像资料看,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华西村的居住条件就和周边农村拉开了差距,主要是由水泥、机制砖建成的二层楼房,说明当地政府专门为华西村调拨了稀缺物资。

Sina Visitor System

华西村最早的二层楼房

https://www.sohu.com/a/325362517_100177186(以下照片类同)

六七十年代的集体经济领头人往往会专心搞农业,但是吴仁宝靠农业获得各级政府关注之后,开始琢磨搞工业。作为集体农业的模范村,华西村不但比一般村庄配备了更多的农业机械,还拿到了几辆当时农村非常少见的汽车。可以满足初步的运输需求。

依靠这份家当,华西村1969年开办了第一个五金厂,进入制造业领域。

某些资料说,华西村60年代的工厂违反了当时的规定,是吴仁宝自己决定悄悄开工,用来证明华西村超越时代的先见之明。但这些资料都找不到原始出处,一般认为吴仁宝以社队企业的名义合法开办了五金厂,符合当时的政策。吴仁宝在70年代中后期一路升迁,从村级干部一直当到江阴县委书记,也证明70年代的上级政府并不反对华西村搞工业。

1975年人民日报头条: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乌有之乡

http://lib.cet.com.cn/paper/szb_con/80277.html

70年代的华西村赚了多少钱很难说,某些资料含糊不清地指出,工厂在最初的十几年累计产值几百万,利润率达到30-40%。这意味着1980年前后的华西村积累了差不多100万的资本,人均的设备水平已经不比一些地方国企差了。

80年代初,之前十几年因为集体经济而快速提拔的干部基本都靠边站了,甚至被撤职审查。吴仁宝这个时候以退为进,从江阴县委书记职务上下来,主动回到华西村当村支部书记。

1981年正是分田到户的时候,但是吴仁宝凭借自己的权威,压住了村民分田的趋势,继续集体经营农田,只占用一小部分劳动力,其他劳动力都去搞工厂。一直到2003年退休,甚至一直2013年去世,他都是华西村实际上的唯一领导人,可以一个人替整个村做决定。

百度安全验证

现在回头看,1981年的华西村搞工业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七十年代积累了工业资本和基础设施;二是有一个行政级别非常高的领导人,可以最大限度压制不同意见,集中资源搞建设;三是村民经过高强度农田水利建设的训练,纪律性比较强,适合搞初级工业。

这几个条件单独拿出来,只能算是相对优势,但是叠加起来,就算在遍地乡镇企业的苏南地区,华西村依然是一个吸引投资和订单的明显高地。到了1988年,在其他明星企业还在以百万做单位衡量产值的时候,华西村宣布自己成为“亿元村”,已经是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小镇了。

但是,如果华西村只是停在这一步,最多只是一个比较富裕的苏南村镇,不会在90年代成为全国仰望的典型。就在其他乡镇企业还在搞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时候,华西村率先搞了股份化改革,把村民手里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而不是急着购买消费品。所以华西村领先其他乡镇企业,进入了资本密集型行业,五金厂升级成钢铁厂,纺织业升级到化纤厂,向其他乡镇企业出售工业物资。

这次产业升级让华西村进入了最辉煌的年代。1999年,华西村股份公司成为第一家公开上市的村镇企业。地方政府决定赋予它更高的政治地位。

网易财经-有态度的财经门户

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向外大扩张,三四年内合并了周围16个村庄,达到了一个乡镇规模。2007年,华西村宣布拥有集体资产160亿,缴税8亿,同一年三峡总公司也只给国家交了10.2亿所得税。

华西村集中建造的村民别墅

对于普通人来说,华西村更重要的文化标志是村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家都住独栋别墅,有汽车,有百万存款。各地的干部纷纷来华西村学习培训,华西村领导层也觉得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的政治地位远远超出了当初县委书记的水平,甚至在生前就有了自己的传记电影

https://baike.baidu.com/item/吴仁宝/8430386?fr=aladdin

视频:从华西村“天下第一村”出来

因为历史发展起点高,在80年代和90年代抓住了机会,21世纪初的华西村对整个中国都是鹤立鸡群的富裕社区,让大多数城市居民都羡慕自己,和周围的乡镇落差就更大了。现在是2021年了,我们有了无人机,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行政界线两侧的社区发展水平。

视频,华士镇街景,加航拍。

所谓华西村,就是“华士镇西”的意思。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华士镇。从商业水平和街区建筑来看,华士镇应该已经反超了华西村。

视频,周庄镇街景,新桥镇街景,加航拍。

华士镇西面是周庄镇,东边是新桥镇,我从华西村出来都顺便转了一圈,看起来也和华士镇差不多,街道上的饭店水平明显比华西村那边要高。从周边的平均发展水平来看,华西村在苏南地区已经不是一处经济高地了。

2007年还是纳税相当于大型央企的天下第一村,现在仅仅过去14年,华西村就降到了一个普通乡镇水平,要理解华西村的变化,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华西村的产业发展史。

前面我们提到,华西村90年代经历了重大改革,体制上股份化,产业上重资产化,变成了一个以钢铁为核心的重工业集团。但是在这之后,华西村的体制和产业结构基本没变过。直到2018年,钢铁冶金业还提供2/3的收入和利润,然后是纺织业,收入和利润都占十分之一左右,其他产业只有房地产值得一提。所以,要理解华西村的辉煌与相对衰落,关键还是看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

苏南地区的工业,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上海这个经济中心运行。上海吃肉,附近地区都能喝汤。80年代末,上海重点发展宝钢,其他几个钢铁厂也不甘心落后,陆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上钢二厂引进了美国摩根的高速线材工艺,上钢五厂引进了西德克虏伯的棒材生产线。

但是,就在市区中型钢铁厂技术革新的同时,上海城市发展路线出现了转折,逐步开始放弃市区的工业,尤其是核心区的重工业。这些刚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生产线,必须迁出去。华西村离上海只有一百多公里,又在金属加工行业干了很多年,政治地位也足够到上海市来正面交涉。所以华西村领导层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发财,靠上海;要搞活,靠联合”。

上钢五厂将从克虏伯公司引进棒材生产线 - 百度学术

1985年,华西村和上海铜厂联合办了华西铜材厂;1986年和上钢一厂合办了华西冷轧带钢厂;1988年和上铝一厂合办了华西铝制品厂。90年代,华西村和上钢二厂联营了申华线材厂。接受了上钢五厂的线材车间产能转移。

这些冷战后期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转移到一个因为政治地位而不缺贷款的明星企业,立刻就开始对周围十几个城市发挥辐射作用。无论是用于大型结构体的低合金钢,用于汽车薄钢板的深冲钢,用于机械加工的高强度高碳钢,还是用于紧固件的铆螺钢,华西村都能生产。

这套技术体系到了21世纪头几年,依然是国内一流水平。这时候中国房地产行业爆发,带动普通机械需求一起增长,所以华西村赚钱赚到手软。但是到了2008年之后,中国钢铁行业开始整体提升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合并中型企业,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钢铁集团,从烧结矿石一直到钢材成型,都是自动化生产线,各个厂区之间智能化联合调度,明显压倒了之前的中小型钢厂。

华西村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搞特大型钢铁基地,十几米宽的内河航道虽然支持一个中型钢铁厂,但运输成本肯定不能和沿海,沿长江的钢铁厂比。而华西村因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可能合并或者搬迁,在规模上就必定落后于一线钢铁企业。

从劳动力素质来看,习惯了传统重工业的本地村民维护不了智能化的新型钢铁企业,尤其提供不了足够的工程师。如果引入大量的外来高素质劳动力,先不说还有没有上海工业外迁这种好机会,就算是有,大量关键职位交给职业经理人和外来大学生,对村内现有人口的就业又是个冲击,甚至会改变现有的分配格局,冲击华西村的权力结构。

所以,21世纪的前十来年,华西村钢铁厂的技术升级都是局部改造,比如说环保减排,缩短生产线,在某些关键环节实现了热送热装。这些改良也许可以给钢铁厂续命,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再维持华西村和周围普通企业的产业落差。吴仁宝的儿子吴协恩接手华西村后,也知道华西村的制造业升级基本到头了,一度打算把所有工厂都关掉,但解决不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到华西村,还是能看到以钢铁厂为核心的城镇格局。

吴仁宝2013年去世之后,华西村的领导层虽然没有放弃工业,但是新的投资已经很少投在本地了,就算是老本行钢铁工业,新建的新建厂区也不在华西村,而是在河北唐山。华西村本地的工厂,技术基本停滞在十几年前,实际上的分红和工资也逐渐落后于周边城市。

所以,华西村的产业和社会格局都接近于那些在一波投资之后逐渐落后的老国企,让我在华西村的住宅区感受到了80年代的怀旧感。本地老村民的别墅整齐但是缺乏活力,像是老国企住宅区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居住区;给外来工人修的六层住宅虽然不算旧,但底层纷纷打开阳台建小商铺,像是90年代大下岗时期的蓝领居住区。

在实业衰落的同时,华西村依靠吴仁宝家族内部的人才做决策,对外投资效率也不怎么样。到了今年年初,华西集团传出资金链紧张的消息,遇到了资金挤兑,而挤兑的主力恰恰是华西村自己的村民。这也是我们今年选择来华西村参观的原因。

当然华西村领导层有两代人积累下来的权威,还有几十年积累的外部关系,很快就宣布渡过了危机,避免了挤兑规模扩大。但一般认为,华西集团只是兑付了借款本金安定人心,利息都没有付足。华西村的流动资金依然很紧张。

华西集团没有上市,不用及时向外界公布财务数据。但它前几年发行过债券,从相关评级报告提供的数据看,到2017年末,华西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70%,主要流动性指标也都不好看。到了2019年,很多媒体都拿到了证据,为了帮助华西集团解决流动性资金不足,无锡市政府出面召集协调会,希望债主能放宽期限,不要压垮这个全国知名企业。2021年华西村遇到的资金挤兑问题,不应该看做疫情打击下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在持续爆发。

从80年代到21世纪,华西村做全国发展样板的时间有几十年,超过了上一代的山西大寨、河南林县红旗渠。这个身份除了在资金和争取项目方面有帮助,也给华西村带来了持续20年的旅游光环。在实体工业相对落后之后,看起来旅游业是华西村寄予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视频:在工业区和商业旅游区之间的大桥上,一边是烟雾缭绕的钢铁工厂,一边是“奇奇怪怪”的建筑群。

最能体现华西村特色的地点,就是这座幸福大桥。南面是覆盖几平方公里的钢铁厂区,脚下是给钢铁厂运输矿石的运河,北面是华西村最核心的商业区和旅游区。

过去的华西村依托钢铁产业,创造了经济奇迹。现在实体经济升级困难,华西村希望通过商业和旅游业扭转局面,这方面的努力,集中体现于北面顶个球的大楼,72层龙希大酒店,以及9座风格独特的塔楼。

如果没有听说过华西村的神话,估计很少会有人跑到这里参观最近几十年建造的山寨建筑能叫旅游。哪怕这里有238米高的江阴第一高楼。但是,作为一个在教科书上无数次看到华西村的80后,我还是要看看这片神奇的地方

视频:酒店和塔楼区域景观猎奇——已拍

作为一个40岁的中年人,我发现90%以上的游客都比我年纪大。扶着拐杖来看华西村,已经是一种常态。这说明,华西村的旅游光环正在快速褪色。旅游业也许眼下还能吸引一些老年人,但既不会有回头客,也吸引不了年轻人。很难想象95后和00后还抱着朝圣的心情来这里参观。旅游拯救不了华西村。

当然,如果目标是继续当中国村镇经济的样板,领跑在中国所有地区的前面,可能任何产业都不能帮助华西村完成任务。但如果目标是转型成一个正常经济体,不让过去的的辉煌历史成为拖累发展的负面资产,华西村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前面提到过,华西村过去的成功有两个关键历史节点,一是80年代初,由强势领导人抓住“人”的因素,向工业全面转型,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二是90年代再次发动强势领导人的权威,搞股份化转型,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这两次转型塑造了华西村的经济体制,也加强了吴家领导层的权威。

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华西村宣称主要资产都是村集体所有。但实际执行起来,华西村实行的是 “村企分开”制度。

华西村主要村办企业股权结构

现在的华西村,实际上是16个村合在一起的镇。但实际上早期人口组成的中心村和新增人口是有区别的,中心村有一两千人口,周边村有三万多。理论上说,所有村民都可以获得或者购买集体企业的股份,但实际上,新村民拿到股份的比例很低,多数股份都在中心村。

这些并入华西村的新村民,除了少量福利补贴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就近在华西村的企业就业。华西村企业的薪酬与到其它苏南地区一般的工厂打工差不多,但离家近、工作也比较稳定。

至于老村民,名义上是股东,但基本不行使股东权利。根据2017年新京报报道,华西集团股份只有四分之一被分配给了村民,其余全都由村委会代持。这样村委会就借助二元结构拿到了不受制约的权利。对一两千中心村民,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是代表3万多人的村委会所以要代持股份;对外围的3万多人,他们可以宣称自己代表中心村一两千人的股权。只要给这一两千人分红,就可以做任意的经济决策。

这部分分红,就是几十年前就传说的家家户户百万存款。但 “存款”其实是要打引号。因为80%的分红直接强制储蓄,村民只是在名义上拥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打报告取一部分。

吴仁宝直接控制华西村的时候,他用个人的权威制定了这套强制储蓄制,保证了华西村能持续投资,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企业。但在他的儿子和侄子群体接班之后,这套二元体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用很低的分红义务,保证吴家对华西村的完全控制权。

资本密集型企业再升级,下一步就是科技型企业。无论是继续搞钢铁,还是换个行业,都要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由他们接管企业的日常事务,占据大多数关键岗位,同时分走可观的股权和分红权。这种改革对于原有的普通村民肯定会有冲击,但不一定很严重,因为村民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股份本来就不能用来管理企业,分红方面也只有20%的权利。如果放弃一部分名义上的股权,让出一部分自己驾驭不了的岗位,换取实际上更高的工资和实际股息分红,他们应该可以接受改革。

但是,对于以吴家为核心的管理层来说,向现代企业转型,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现有的二元体制,放松对华西村的控制权。现在吴家已经有人在华西村之外任职,比如说吴仁宝的孙女在江阴市当副市级干部,但他们的职务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吴家继续在华西村掌舵,依赖于华西村继续当集体经济的全国模范。所以华西村的领导层缺乏改革动力,宁可放弃产业升级,也要维护现有二元体制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在华西村体会到老国企气氛的原因。

丹阳市界牌新村

维护集体经济领头人形象,代价是很大的。因为周边的村镇在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下,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华西村,甚至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也开始有明显优势,这在视觉上就会否定华西村体制的优越性。在核心企业不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华西村领导层一直企图在主业之外搞投资,把利润拿回村里,维持华西村的形象。但从财务报表看,他们的投资收益很一般,从矿产开采到芯片开发,从海外种地捕鱼到海洋工程,都没赚多少钱。这也是华西村领导层靠自身能力做投资决策的必然结果。

几年前,现在的华西村书记吴协恩提出了一个计划,希望今后几年服务业利润占七成,为此在服务业方面投了不少钱。这部分投资,相当一部分不是以往的资产积累,而是用高利息把村民拿到手的现金分红再收回来投资。而旅游业最主要的业务,是对中老年人推销土味文化,让他们来看自己年轻时的中国样板。我刚才看到的金牛和仿造的世界奇观,就是华西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然而,就算在天气最好的春秋季节,华西村为旅游业准备的停车场也只用了一小部分,世界公园和博物馆里空空荡荡,这意味着投资回报率不高。所以最终很难兑付承诺的高息,只能按照0.5%的利率还一部分钱安抚人心。

这意味着华西村陷入了一个很难解套的下降循环,管理层不断透支过去的权威,进一步集中资源搞投资,希望能投出一两个奇迹,继续维护华西村的神话。但既然他们不肯打破现有体制搞产业升级,靠自己的能力就很难找到靠谱的投资项目。一旦投资沉淀在现有的项目里拿不出来,华西村只能进一步加强旧体制,集中资源发起新一轮投资,去填之前的坑,现在债务已经到了400亿上下。这就是所谓历史局限性。

历史局限性和个人道德水平无关,我并不认为吴仁宝或者吴家后代需要对华西村的现状负责任。他们当年基于集体经济搞企业,能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企业,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下一个层次的现代企业需要打破身份限制,需要打破地域限制,这和农业社会的传统完全不相容,所以上一个阶段改良版的规则反而成了负面因素,越是挖掘现有规则的潜力,发展阻力就越大。吴家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农业社会的末期开启了工业时代。现在中国必须顺应工业社会要反过来彻底消灭工业社会的大趋势,只能对华西村现有的领导层说一句“不好意思,时代变了”。

过去几十年,华西村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样板,华西村过去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80年代、90年代两次正确的体制改革。但是从吴仁宝晚年到2021年,华西已经有一代人时间没有重大改革了,陷入停滞和危机也是情理之中,从反面证明了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衷心希望华西村人民能在内外力量推动下,再进行一次全面改革,放下过去的成绩和神话,跟上这个不进则退的新时代。

好,第30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到今晚为止,睡前消息已经保持了两年的持续更新,欢迎各位观众在新的一年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我们第三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