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263】在知网查论文太贵,马督工的观点又变了?

大家好,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6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批质疑知网的声音。作为批评全国最大的科技论文数据库,知网收录论文几乎不向作者付费,但是用户查询或下载论文都要交钱,如果要查重,更是价格昂贵,超出了普通学生和研究者的承受能力,督工你对知网的问题怎么看?。

https://new.qq.com/rain/a/20210322A0CPKN00

这次知网被围攻的起因,是有人抱怨在知网搞论文查重太贵。

所谓查重,就是把提交的论文与数据库进行对比,看看和已有论文的重合度,作为判断论文原创性的一个指标,如果重合度太高会被默认有抄袭嫌疑。不过知网官方多次发表声明,他们的查重服务不向个人开放。网上所有能给个人提供论文查重的入口,都是违规的代理。

知网不向个人开放查重服务,主要是是受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压力。大学和研究机构担心,如果个人作者可以很容易地查重,想抄袭的人就可以反复修改,把抄来的内容修饰的像原创内容,大学发现抄袭行为会更困难。而学校和机构是知网的主要客户,贡献了大多数知网收入,所以知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

所以,单独讲“知网查重很贵”这件事,知网并不理亏。虽然虽然大多数个人查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掩盖洗稿,而且根源在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论文审查能力太差,但这至少不是知网本身的问题。知网越是拒绝个人用户查重,网上代理的收费就越高,但无论收多高的价格,都和知网无关。

不过,抛开查重的问题不说,最近几年,知网正常服务的收费也经常受到批评。借助自己的准垄断地位,知网收费连续涨价,让不少学术机构都抱怨太贵。

2013年后,云南、贵州、山东都有大学短期停用知网的消息,2016年甚至连北京大学图书馆也一度传闻可能停用知网。北大是中国经费最充足的大学之一。连它都觉得知网价格太贵,普通人抱怨知网收费标准,非常合理。

国内科技论文数据库并不止知网一家,但各大学一边批评知网,一边却又离不开它。这种强势地位是怎么形成的?

知网在科技资料方面拥有准垄断地位,是一个偶然现象。十几年前,论文刚刚开始电子化的时候,在特定技术背景下知网拿到的垄断权,也承担了一定的义务。现在,随着技术背景的变化,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所以知网可以赚垄断利润。

按照知网公司的自我介绍,这是一家1999年建立的企业。这个介绍算是半句实话半句谎话,既说明了自己网站的起源,又回避了自己的特权身份。知网真正的垄断地位,是从1995年开始的。

80年代之前,学术论文分散在数百上千种不同期刊里,要检索很不方便,也很少有机构订得起所有期刊。90年代,中国引进了光盘存储技术出现后,理论上说,一张光盘就可以装下一个月内中国出版的所有文字,在存储和查询成本上,对纸质版有压倒性优势。

1995年,国家新闻署赋予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个任务,收集整理全国学术期刊资源,每月以光盘的形式出版。这个项目就是知网的前身。

1995年的时候,很少有人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数字化”的概念,还只限于单机存储,用软盘和光盘交换信息。但是,相对于纸质内容来说,硬盘、光盘和软盘已经足够强大了。所以,国家把把学术文献的数字化看作21世纪最关键的知识基础设施。多个国务院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宣布清华大学出版社负责的期刊数字化工程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各单位要配合他们的工作。

http://www.gov.cnki.net/honorarycertificate.html

当时大陆的学术期刊几乎都是官方半官方机构办的,论文作者大部分也在公立机构里工作或学习。政府部门要求他们把数字化版权授权给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多数机构没有什么抵触心理,反而觉得这是政府出钱替自己做数据备份,应该支持。这就解决了集合全国学术资源最难的一个问题,取得各单位授权。

到了1999年,互联网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清华借着之前积累的数据,建立了中国期刊网,把这些学术期刊资源搬到互联网上,默认光盘版的数字版权,就等于互联网版权。这就是中国知网的起源。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工程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_光明日报_光明网

1999年的时候,大多数学术机构还是不觉得互联网版权有价值,而知网之前拿到的国家文件还继续生效,所以知网快速完成了圈地过程,很快和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签订了版权协议,国内学术论文的标准化格式,也是知网制订的。直到2000年,另外两家大型学术数据库才成立,一个是万方数据,另一个是维普数据。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强调先发优势的领域,强者越强,弱者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从论文读者的角度说,花同样的时间搜索,大家都希望在最大最全的数据库里找资料,所以愿意给论文多的知网花钱。从期刊和论文作者的角度说,把自己的论文数据版上传,肯定希望被最多人看到,得到更多的引用。所以愿意按优惠条件把论文提供给知网。

知网仗着1995年得到的国家支持,也利用数字化版权的模糊定义,抢先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库,而且优势越来越大。最终拥有了接近于垄断的地位,拥有单方面定价权。

知网的地位是特殊的历史阶段制造的,现在知网公司靠垄断性地位赚钱,合理吗?

知网在法律上的本体,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1997年从清华出版社中分离独立,不过仍然是清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虽然学术期刊杂志社从不对外公开财务信息。但杂志社实际把知网的运营权委托给了北京同方知网公司,这是用户平时真正打交道的企业。

同方知网的母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同方股份,必须发年报。从过去三年的年报看,同方知网的主营收入每年都是十亿元左右,净利润接近两亿元。毛利率60%左右。

2017年同方知网主要财务数据

2018年同方知网主要财务数据

2019年同方知网主要财务数据

与十年前比较,同方知网的收入和利润都翻了一倍,但是相对中国学术期刊总的市场来说,不算太夸张。尤其是毛利润率反而有所下降,应该说,同方知网一方面靠垄断经营轻松赚了不少钱,另一方面还算懂事,比较节制地使用垄断权,没有榨干整个中国的学术经费。

2011-2013年同方知网主要财务数据

从经营模式来说,知网给作者的稿费不算多,目前一篇博士论文大约五六百元。但是,不过,大多数论文作者并不在意稿费,而是希望自己的论文能被充分展示,这方面的矛盾并不大。

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研究者,阅读同行用很便宜的稿费提交的论文,是要付钱的,这阻碍了论文内容自由传播,违背了达到论文作者廉价提供版权的目的。

从学术成果的生产模式看,提供论文的学者专家,大部分研究经费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公共资金。他们研究出成果,免费甚至倒贴钱,把论文供给出版平台。在正式发表前,论文还要经过同行评议,但一般都是由其他学者自愿无偿提供审稿服务。

从学术成果的利用方式看,购买学术期刊和数据库的主要客户,大多数还是公共机构,比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最终的读者群与论文投稿群体高度重合。写论文最多的群体,读论文也必然最多。

这样看来,公共资金资助了学者的研究;学者生产出论文免费交给出版机构,互相义务审核后,最后再用公共资金买下这些论文。如果算上论文作者交的版面费,学术成果从生产到被阅读,国家主导的公共研究基金一共要付三次钱,怎么说都不合理。

不过,这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全球学术界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扰。甚至可以说,与国际同行比较,垄断化运营的知网计费标准可以说是良心价。

目前全球学术出版界有五大巨头,它们旗下的期刊,每年发表超过一半的国际学术论文。并且影响力远远超过以其他方式出版的另一半。国际学术论文出版行业已经进入了寡头状态。

五大巨头之一的里德-爱思唯尔集团,2018年度营收75亿欧元;净利润超过14亿欧元,相当于知网的50多倍。股价总市值接近500亿美元,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巨型企业。

如果是个人下载爱思唯尔拥有的论文,平均每篇收费可以超过30美元。一般的大学如果要用爱思唯尔的论文,每年要向它支付50到200万美元,连不差钱的哈佛大学都觉得这笔钱花的太夸张。

为了对抗爱思唯尔以及其他巨头的高收费,国外互联网出现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希望能绕过商业出版机构,直接把学术论文免费分享给读者。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SC-%E5%9B%BD%E9%99%85%E7%A7%91%E5%AD%A6%E7%90%86%E4%BA%8B%E4%BC%9A%E3%80%8A%E8%A7%A3%E6%94%BE%E7%A7%91%E5%AD%A6%E8%AE%B0%E5%BD%95%E3%80%8B-202102.pdf

2018年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的谈判破裂,宣布停止订阅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并把本校作者的论文向全世界免费公开。这带动了其他一些机构和学者,尝试直接在互联网上免费发放论文,宁愿不赚稿费,也不让学术期刊寡头赚中介费。

加州大学声明

这些努力最终形成了学术圈里非常著名的免费论文下载网站Sci-Hub,被称为是学术论文的海盗湾。如果说盗版的娱乐产品还包含一定的牟利目标,与创作者的目标有分歧,盗版学术论文显然更符合创作者免费分享的目的,所以Sci-Hub这个盗版网站得到学界很多人的同情。

Sci-Hub网站创立者Elbakyan

爱思唯尔公司联合几家巨头控告Sci-Hub侵权,但很多科学家和学者都公开站出来为它辩护。认为学术资源免费共享不但更加道德,同时也更符合公共利益。

爱思唯尔和美国化学学会起诉Sci-Hub

推特关闭了Sci-Hub网站的账户

国内外的学术圈都不喜欢高收费的论文中介网站,为什么不能通过全面抵制让这些寡头企业破产呢?

因为寡头企业也发挥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那些被商业出版社控制的专业期刊,有一套完善的筛选体系。他们以专职编辑部为核心,编辑审核加同行评议选稿,搭建起分层的学术期刊,让读者只看期刊的名字,就能大致判断论文的水平和可信度。而分散的学术圈人数再多,专业水平再好,只要组织性不如寡头,就必然会因为论文的质量陷入争吵,不可能稳定筛选出各行业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虽然很多大学和学者抵制学术期刊寡头,但做研究的时候还是会要优先查阅寡头控制的高质量期刊,进而为了稳定的服务付钱。所以国际学术期刊寡头企业的地位很稳固。

与国际学术圈相比,中国学术期刊领域的垄断程度虽然更高,但我们打破个别企业特权,降低学术资源获取成本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到现在为止,国内所有重量级学术期刊,性质上仍然都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还没有一个类似爱思唯尔的财团,能控制从期刊到数据库的完整上下游产业链。知网、万方这些平台,也没有能力迫使大部分核心期刊,与它们签署独家协议。它们的主要优势还是已经形成的数据库,以及国家在20世纪的授权。收回这部分垄断运营权,涉及的产权问题很小,更多是行政命令的发布与撤销。

2016年,由社会科学院带头,教育部和新闻广电总局配合,中国建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网站。集合了国内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的内容,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给学术资源开放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用这个网站。

不过,就算在人文社科内容方面,这个网站与知网还有一定差距,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生物方面,国内还没有开放性的分享平台。

前面我们提到,知网近几年的收入非常稳定,只有十亿左右,这相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来说微不足道,只是一所普通211大学的水平。如果全面免费开放学术资源,创造出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肯定要超过一所大学。

https://www.sohu.com/a/436717526_722760

第77期节目,我说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中文文化平台,把大多数科普,科技类文化产品都放在上面免费下载,然后国家根据下载量给作者付钱,而且不用担心外国人占便宜,因为中文的阅读门槛实在是太高了。要是外国人为了读免费中文资料就学中文,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非常赚钱的买卖。现在知网的财务数据摆在这里,算上利润也不到每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经费的5%,国家把知网的工作包下来,向全民免费开放,肯定是利大于弊。

督工,上一期节目,你提到阿里、腾讯、电信这些企业接受反垄断调查的时候,并没有提出国有化的建议,认为让平台经济保持企业化运营比较合理。现在提到知网问题,为什么你又建议国家全面接管,甚至行政化运营呢?

从目前政府的管理能力看,最适合投资两种事,一是前景完全不确定的长周期投资项目,比如说试验可控核聚变,研究纯数学,这种项目不太可能有企业投资,但长期看来又非常重要,所以主要靠国家投入,不太衡量经济效益。

第二种适合国家做的事情,是目标和手段都完全确定的事业,比如说义务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和预备劳动力。用来定义合格公民的法律,用来定义预备劳动力的知识,都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前就基本确定的。国家开设公立学校,传递这些标准化的信息,评价各个老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一套用几十年时间细化的标准,就算死板一点也问题不大。

至于第三种事情,目标和手段有大致的方向,也有可预期的利润,但是又没有稳定到几十年没有大变化,可以十年一贯制,全国一刀切的地步。比如说到开发每个人要穿的衣服,给不同口味的人提供食品,给不同收入水平的人造汽车,乃至根据商品的更新给每个人提供购物套餐。这种事情如果国家硬是要用行政手段管起来,管的严就没有多样性,管的松就会乱投资,严重腐败,所以要交给企业。每个企业自己确定目标,改革体制,在市场上验证自己的想法。

知网平台显然属于第二种行业,目标和手段都完全确定。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论文传播的成本,手段是把论文电子化,分发给同行评议,再把同行评议的内容收集起来,中间基本没有什么市场化的指标,完全可以用行政手段提供服务,也不会担心成本失控,所以我认为可以国有化,行政化,最多是把一小部分数据存储和搜索业务外包给IT企业,不需要一个垄断企业站在中间收钱。

知网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取消企业的身份,最近也在努力找媒体宣传自己,重点是告诉社会,我也在搞技术开发,搞产品迭代,收你们几亿利润是合理的。

4月14号,知网的总经理顾君在环球时报发文章,说我们在努力建立各学科论文之间的联系,搞了一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政府做产业决策。但是,这个技术进步无论真假,都和知网的核心功能无关,不影响各行业内部的论文评议,也很难提升普通研究者阅读论文的效率。所以,知网这份产业迟早还得从上市公司里面退出来,变成国家图书馆系统负责的一份行政服务。

百度安全验证

接下来我分享几条简讯。

第258期节目,我们介绍了十几年前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后续,当时新密市市委书记王铁良负责处理这件事,和张海超称兄道弟。但是王铁良去年倒台,被认定4100万受贿,其中40万来自拒绝给张海超赔钱的老板,耐火材料厂董事长侯振东。

2天前,澎湃新闻发现这件事还有后续的后续。行贿的侯振东以私营企业家身份,被选为郑州市和新密市的人大代表,同时是新密市的人大常委。王铁良倒台之后,他的职务依然在。现在新密市人大的网站上已经找不到侯振东的名字,但是也没有进入免职程序的消息。

第138期节目,提到苟晶造谣事件的时候,我说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司法实践,就是重判受贿罪,轻判行贿罪,让行贿者和受贿官员互不信任,既减少了行贿事件,也降低看破案难度。但是,轻判甚至不追究行贿罪,不等于可以无视行贿罪。侯振东可以不坐牢,但是被选成人大常委,替当地人民行使地方最高权力,这说明地方的任命程序出了很大的问题。期待澎湃新闻继续追究这件事的后续。

开胸验肺事件背后的行贿人,被撤下新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名单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4月14日,湖南新宁县第二中学拍卖校内的小卖部三年经营权,中标价格320万,考虑到合理的利润,小卖部三年起码要赚到四五百万,才能对得起预付的拍卖资金。网上信息显示,新宁县二中在校生1450人,这意味着每个学生每年差不多给小卖部贡献1000元利润。

百度安全验证

最新消息是当地政府暂停了拍卖流程,如果政府真的认为320万承包费是个问题,合理的整改结果应该是至少开设两家独立经营的小卖部,相互竞争。不意外的话,新开的多家小卖部,经营权还是要拿到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拍卖。到时候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新开的多家小卖部经营权拍卖价格之和,再用320万减去新的拍卖价格,就能算出垄断1450个学生生活用品供应权的利益。这种边界条件非常明确的经济学试验可是非常难找。

https://new.qq.com/rain/a/20210416A0E0FT00

第25期节目,我们提到了乌克兰要收回中国拥有的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公司股份。4月15日,乌克兰本国媒体报道,总统建议土耳其投资者收购马达西奇公司50%以上的股份。看来欧亚边缘的中等国家想抱团取暖。

百度安全验证

2019年12月,俄罗斯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遇到火灾,修了一年之后,去年12月,俄罗斯表示,2022年会测试航母,潜台词是还不一定修不修。4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视察北方舰队时,敦促摩尔曼斯克赶快改造船坞,尽早开始修航母。看来俄罗斯还是要保住自己有航母舰队的面子,但是眼下连一艘能修航母的船坞都没有。估计彻底修好要2025年,距离下水正好50年。

绍伊古催促加急俄航母维修

相比之下,库兹涅佐夫号的妹妹辽宁号,最近的状态要好多了。美国一位海军士兵刚刚公布了近距离拍摄辽宁号训练的场面,歼15飞机正常起降。期待山东号航母也能有类似的场面。

新摄影师上线? 美军拍到辽宁舰飞行训练画面|辽宁舰|美军|中国海军_新浪新闻

252期睡前消息,我们介绍了阿富汗在美国占领下的情况,指出阿富汗经济现在的支柱是美国驻军消费和美国援助,在战乱中还实现了明显的人口增长,差不多一代人时间翻一番。如果美国忽然撤军,阿富汗的经济和人口压力都可能导致严重问题。4月13日,美国官方消息说,今年9月11日之前,也就是911事件20周年的时候,美军会全部撤出。到时候我们可以看看阿富汗会变成什么样。

“911”20周年之际,美军将全部撤出阿富汗|界面新闻 · 天下

最后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新闻。日本媒体报道,美军重新开始给军舰配备19世纪的天文领航手册,而从2015开始,美军也在海军学院重新开设了天体导航课程,教海军军官用六分仪测量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的球面位置,给自己的军舰定位。

美国海军的操作显然是考虑到了中美对抗的极端情况,现代卫星导航和地面基站导航手段可能全部失效,反而是人类最原始的天文导航更可靠,可以让军舰接近到目视距离再交火。这让我想起了刘慈欣的早期科幻作品《全频段阻塞干扰》,在所有电子设备都失效的情况下,现代化的美国军队被上一代的机械化军队打败。现在看来,科幻小说有相当的预见性。

日媒:为在与中国的电子战中生存,五角大楼求助于星星_美国海军

好,26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