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253】苏伊士运河,本来可以是“海峡”

标题《苏伊士运河,本来可以是“海峡”》

简介:用历史视角看苏伊士运河事故;分析中美卫星太空爆炸事件。

封面:

苏伊士运河

升级“海峡”?

推送:苏伊士运河被堵死,中美卫星相继在太空爆炸,听起来像是一部科幻电影的开头,或是世界大战的前奏。但是,这么刺激的新闻,到了睡前消息演播室,就会“损失”大多数神秘色彩,甚至显得有几分“必然”。

转发:看了视频只有一个结论,如果苏伊士运河由中国来主持,一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大家好,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欢迎收看25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最近,中国台湾省长荣公司运营的一条巨型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制造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督工,一条船出现不算太大的事故,就能阻塞河道,这说明运河的容错率很低。但是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为什么不扩建一下呢?

苏伊士运河一直在扩建,但是工程规模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增长,工程水平也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变化,所以会出现堵船的问题。

最早的现代苏伊士运河计划,源头是19世纪初拿破仑远征埃及,随军的科学家勘测了运河路线。到拿破仑三世当法国皇帝的时候,苏伊士运河项目终于利用法国技术开工,运河公司的老板是皇后的亲戚。运河从1859年修到1869年,消耗了12万埃及工人的生命才挖通,第一艘通过运河的船就是法国皇后的游艇。这样修出来的运河既是一个现代资本主义项目,也是一个古代帝国风格的奇迹工程,和金字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运河刚修通的时候,全世界的帆船吨位明显大于蒸汽船,大多数船还是木头造的,最大吨位也只有几千吨,所以8米深的运河就完全够用。

到了20世纪,货轮和军舰越造越大,靠埃及农民的肌肉挖出来的运河就不够用了。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远东太平洋舰队被日本堵在港口里面,被迫把北欧的舰队主力抽出来,组织第二太平洋舰队去远东救援。其中的主力舰只有1万多吨,就不能再走苏伊士运河,必须绕路好望角。

所以,到了20世纪,苏伊士运河经历了好几轮改造。70年代为了让大型油轮通航,运河深挖了一次,09年又再次进行了深挖,让吃水20米深的大船也能通过。

但是,和现实的需求相比,这个深度远远不够。世界上有几百条20万吨以上的超级油轮,吃水深度接近20米,最大的一批油轮,吃水深度超过25米,不能满载通过苏伊士运河,必须在进入运河之前抽出一部分原油,通过运河以后再加回来。很多船主不愿意这么折腾,宁愿绕过整个非洲,从好望角过去。

至于装矿石和粮食的巨型散货船,不能像油轮那样用管道卸货,更不可能承受在运河附近 ,无法通过卸货模式降低吃水,所以只能选择绕道好望角,才能完成欧亚贸易。这一类超级散货船,名字就叫好望角型。

在航线宽度方面,苏伊士运河也有扩建。2015年,埃及政府在运河的部分段落修了复线,大苦湖北出口方向扩充为两条单向河道,扩大了进出大苦湖的通行能力,

但是,扩建以后,还有100多公里只有一条主航道,大船必须在中间的几个湖泊排队,南下、北上的船相互避让,轮流通过。这一次出事,就是因为单向通过的航线搁浅了大船,所以整条运河被堵死。

督工 ,你前面提到20万吨以上的船只往往会绕路好望角,这次堵住苏伊士运河的货轮,吨位是21万吨,横过来就要堵住整个水面,为什么会被允许通过运河呢?

和同级别的散货船相比,集装箱船更长,可以装2万以上标准集装箱的船,长度差不多400米,大型油轮一般不到350米,所以集装箱船的吃水要小一些,可以进入苏伊士运河。

但是,长度大,转弯半径就大,集装箱船的操控不那么容易。而且大量集装箱的位置比甲板高,提高了重心,也扩大了迎风面积,很容易因为意外因素横过来。苏伊士运河狭窄的航道是为油轮和散货船设计的,河面宽度还不如一艘集装箱船的长度,所以只要遇到意外,集装箱船就会卡在河岸上,截断整条运河。

最近十几年,世界经济的主线是中国工业崛起,制造了接近一半的日用消费品,大多数是用集装箱船出口。曾经工业最发达的欧洲,现在也要依赖中国供应日用品,所以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船越来越多,2020年有4710艘,平均每天13艘。从概率来说,苏伊士运河必然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集装箱船堵死一次。

运输量在增长,扩建运河是赚钱的生意,为什么总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埃及政府能不能有点预见性 ?

但是,埃及是一个弱国,1979年之前要集中资源和以色列打仗,1979年之后人口爆炸,现在人口超过一亿, 50%的食品要靠进口,底层人口完全靠政府的大饼补贴才能活命。

2020/21年度埃及小麦进口预计为1285万吨|小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苏伊士运河每年可以收五六十亿美元通行费,听起来不少,但对于埃及来说,最多相当于两三个月的贸易逆差,根本攒不下钱。所以,埃及明知道扩建运河可以赚钱,就是攒不下资金去搞大工程,只能一段段地改造,工程进度永远落后于实际需求。这次来自东亚的集装箱船卡在单行道上,偶然中间有必然。

埃及自己没有钱,引进外国资本来修运河行不行?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苏伊士运河虽然是12万埃及劳工的生命换来的,但它在19世纪最早的主人是英法资本。如果是奥斯曼帝国或者埃及军阀自己来干,恐怕20世纪也不一定能看到运河通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挤兑英法殖民帝国,迫使重新占领运河的英法军队退出,苏伊士运河变成了埃及的国有资产,一直持续到今天。所以,对于埃及来说,运河本身代表着国家荣誉,是统治者合法性的象征。赛西军政府本身就根基不稳,如果允许外资拥有运河股份,就算穆斯林兄弟会暂时没能力赶他下台,也肯定有不少同事乐意杀了赛西全家,给自己上台换合法性。所以埃及政府坚持要自己扩建运河,每次从侨汇里面挤出几十亿美元做项目,对世界级工程来说只能算是小修小补,怎么扩建也赶不上需求的增长。

另外,外国资本也不一定乐意投资苏伊士运河。埃及政局不稳定,无论是军政府在台上,还是穆斯林兄弟会夺权,都有可能赖账和强行收回运河股份。在外部,中东的军事冲突随时可能导致运河封闭。1967年到1975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对抗就导致运河连续8年不能通航。除非世界级强国自己到运河区建一个大型军事基地,像当初的英法驻军那样保护自己的投资,否则外国资本不会大规模投资运河。

和世界上其他运河相比,苏伊士运河本来是一个非常适合大规模扩建的地方。巴拿马运河两侧的海平面相差五六米,苏伊士运河两侧的水位只差一米多。巴拿马运河需要穿越山脉,苏伊士运河沿途都是平原。巴拿马运河需要用高处的湖水来维持运行,必须修船闸,苏伊士运河一个船闸都不用修。

这么好的地形,完全可以挖一公里甚至两公里宽的河道,让超级货轮可以同时对开,有了事故也不至于全线中断。19世纪法国为了节约工程量,没有挖直线的运河,而是用折线把沿途的低地连接起来,形成咸水湖,现在完全可以截弯曲直,让超级货轮根本就不用考虑转弯问题。

要是中国能承包苏伊士运河改造项目,我们肯定能把苏伊士运河挖成50米深的苏伊士海峡,以后除非去南非,否则再大的船也不用绕道好望角,中国的商品出口再也不会遇到交通瓶颈。可惜在帝国主义主导的秩序下,各国之间很难就这么大的工程达成互信,所以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还是要担心中国商品卡在苏伊士运河的航道上。

3月19日,美国太空军下属的“第18空间控制中队”发推特,宣布美国NOAA-17号气象卫星解体,变成了16块碎片。3月23日,美国太空军又发了一条推特,说中国的气象卫星,云海一号02星也发生解体,碎成了21块。

一周之内,中美气象卫星先后爆炸,不少网友都在猜测,说这是军事实验,甚至认为中美冷战升级,相互摧毁了对方的卫星,督工你怎么看?

24号,美军公布中国卫星解体信息的第二天,工作室高流同学第一时间到知乎写了回答,目前中文互联网上一群所谓的大V,基本都在抄袭他的稿子,假装原创。现在我来详细介绍一下高流的分析。

中国气象卫星云海一号 02 星在轨道发生碎裂,形成 21 块碎片,原因可能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 知乎

总的来说,基本可以排除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中美卫星爆炸的原因并不一致,时间上接近应该是一个巧合。

先说美国的卫星事故。美国气象卫星解体是个常见问题,这次只是延续了这个传统。

NOAA-17号卫星是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卫星星座的一部分。这个星座1979年组网运行,17号卫星虽然比较新,进入轨道也有20年了,2013年已经退役。NOAA的系列卫星,都是冷战后期定型生产的批量产品。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是整个批次都有类似问题。查询其他NOAA卫星的历史,可以发现电力系统是普遍弱点。

比如说,2015年11月25日,美国国防部联合太空作战中心(JSpOC)宣布NOAA-16号星解体。再往前追溯, 1986年1月9日,8号星因为电池系统过热故障导致报废。1987年1月20日,9号星因为电力故障,部分载荷失效。此外,13号星散热铝板误触,电池系统不能充电,15号星扫描电机电流过载,故障源头都是电力系统。

NOAA系列卫星是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的技术延伸,两种卫星的设计思路和结构上比较接近。而DMSP系列恰好以爆炸著名,比如:2004年,DMSP-11号电池爆炸解体; 2015年,DMSP-13号星电池破裂,炸成几十个大碎片,还有以及5万多个1毫米以下微粒;2016年2月,DMSP-19号星电池故障,部分失效;2016年10月,12号星电池爆炸,产生少量碎片。

从这些同事的下场来看,NOAA-17号星解体,是美国冷战水平气象卫星的常见归宿,现在分裂成16块,最可能的解释也是电池爆炸。

中国的云海一号02星是2019年9月刚发射的,和美国这种报废的老卫星不一样,为什么也会突然解体?

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分析。

如果是美国使用了动能轨道武器,就会有一个高速飞行的金属块来撞卫星,绝对不会只有21个碎片,而是会有几千几万个,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如果美国动用地面定向武器,比如说高能激光或者高功率微波,这次卫星解体的规模又超出了地面武器的威力。

可以当武器的高能激光器,目前能做到兆瓦级,但是穿越大气层,打到几百公里高度时候,因为激光束发散,每平米也就是几百瓦的功率。或许可以破坏卫星的光学设备,但完全不足以让卫星直接爆炸。

之前,1997年10月,美国测试过激光武器反卫星,这套激光系统的功率是2.2兆瓦,靠乙烯和三氟化氮的燃烧制造高温环境,注入氘和氦,形成激发态的氟化氘,然后用谐振镜提取气体能量,制造激光。激光照射了一颗高度425公里的气象卫星,破坏了光学传感器,导致卫星不能拍照。但是因为卫星在天上的运动很快,高能激光不能连续聚焦,进一步的破坏就很难了。所以美国现在不再追求激光穿透整个大气层,而是开发150千瓦的高能液体激光区域防御系统(HELLADS),在大气层内反无人机和导弹。

MIRACL at HELSTF

在高功率微波武器方面,我国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在1983年实现了功率1GW 的“闪光系统”,拿到201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应该能做到10GW级的攻击力度。但微波定向能力比较差,10GW的微波武器,在500公里高度上,发散宽度有6公里,每平方厘米功率也就0.02W,只能干扰电子设备,距离破坏性效果还有几十倍的差距。

当然,美国人也可以在轨道上发射激光,不用穿透大气层,近距离射击中国卫星。但从现有的激光武器来看,就算不考虑连续射击的能量需求,只求一次息攻击,美国人也要发射至少5吨的武器平台上天,这么大的发射任务根本瞒不了其它国家。

最后一种和美国相关的可能性,是前几天爆炸的美国卫星撞到了中国卫星,先后爆炸。从轨道上看,美国的气象卫星和云海一号的确比较相近,但这些气象卫星都在太阳同步轨道飞行。太阳同步轨道的典型特征,就是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相同的时间,经过同一纬度。轨道相似意味着卫星的运行周期也相似,几乎是平行运动,不存在轨道交叉的可能。从轨迹来看,美国的气象卫星与云海一号的举例差不多有两千公里。所以不太可能相互影响。

排除了这些威胁之后,我们可能还是要考虑中国卫星自己解体的可能性。卫星自发解体的潜在因素有好几种,比如,储存高压推进剂的结构体比较脆弱,被撑坏了,推进剂膨胀会撕裂卫星;又比如说,误操作导致卫星高速自旋,离心力也可以让卫星解体;前面我们介绍美国卫星的时候,提到电池爆炸的案例,这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卫星身上。

最近几年,很多国家卫星都出过解体的事故。2019年4月,波音的高通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IS-29e,服役3年就出现推进系统故障,推进剂泄露导致卫星解体。2016年,日本价值310亿日元的X射线监测卫星“瞳”,在我国上空突然解体,碎成了十几块。事后调查发现,日本人在调整卫星姿态的时候,弄错了一个正负号,结果卫星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解体。

这几年还有一些没公布结果的卫星解体事件,比如2019年11月,俄罗斯军事卫星“宇宙-2491”解体,碎成了十块。2017年6月,卢森堡卫星运营商SES的通信卫星AMC-9,解体。航天器出问题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神秘现象。

A satellite may be falling apart in geostationary orbit [Updated] | Ars Technica

Troubled AMC 9 Satellite Sheds Debris in Populated Orbit, Regains Contact with Ground Control – Spaceflight101

总而言之,中美卫星爆炸,正确的应对还是各自寻找内部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但这件事也提醒我们,轨道上的卫星已经太多了,多到卫星解体已经成为高频率事件,不断增加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如果人类还希望大规模开发近地轨道空间,把地球周围当作探索太空的跳板,各国就必须联合起来严肃对待太空垃圾问题。

最后我分享一条马前卒工作室长期关注的简讯。

很多观众应该都记得,2018年,云南乡镇干部李忠凯要提升到副处级岗位,任前公示贴出了满头白发的照片。同时,公示资料显示,李忠凯是一名80后公务员。这个反差引发了网络质疑,很多网民怀疑他虚报年龄,企图假装年轻干部,取得优先提拔资格。

随后的上级调查发现,李忠凯的年龄是真实的,只是基层工作太辛苦,熬白了头发。本周消息,李忠凯已经从政协岗位调整出来,成为大姚县副县长。

云南大姚县“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转岗副县长_关键帧_澎湃新闻-The Paper

借着这个机会,我推荐新观众去看看“睡前消息编辑部”微信公号的两篇老文章,都是当年“白发干部”事件后,我们和80后基层干部交流得到的一手信息。

第一篇的标题是:《乡党委书记给你解释,如何把80后熬成60后》

里面提到了扶贫政策没有强制力,难以持续的问题,也提到了巡视组对纸面记录吹毛求疵的问题。

第二篇的标题是《30岁公务员聊东北官场风情》

也从自己的视角分析了扶贫,事业编干部没有车补,下乡积极性不高,往往用电话遥控扶贫,保证不了扶贫质量。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乡镇再怎么严格控制财务纪律,因为检查组和视察人员太多,也要十几万难以入账的接待费用。

欢迎各位观众看着最新的消息,去回顾老文章。也欢迎我们的观众提供你们的一线工作经验,我们会在核实之后,把观众的反馈变成节目的深度内容。

好,感谢各位收看睡前消息,我们周日254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