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375】民调“优势在我”,输光“四大公投”

标题:《民调“优势在我”,输光“四大公投”》

简介:

1 分析台湾省“四大公投”的结果。

2 观察上海历史街区网红商业。

3 回应左宗棠“解放”事件

封面:

民调“优势在我”

“四大公投”输光

推送:2021年底,国民党研究了民意调查数据,认为有接近全胜的把握,所以在台湾省策动“四大公投”,迫使民进党到自己的预设阵地迎战。没想到,四项公投全被否决,“优势在我”的国民党再次被打了一个歼灭战。

转发推送:新一年,又是马督工四处出击的一期。

大家好,2022年1月4日星期二,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到了,欢迎收看375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去年12月18日,台湾举办了国民党一方积极推动的的四大公投,结果四项公投的反对票都多于同意票,未能通过,被视为国民党新的政治失败,督工,国民党的预判为什么和结果差距这么大?

我们先看看这四个议题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建议是公投绑定选举。

之前的2018年,公投和地方选举同时举办,结果出现了排队时间过长、议题争议性强、投票时被宣传拉票的问题。所以台湾省立法机构在2019年修正法律,规定公投日是每年八月第四个星期六,每两年举行一次,而且公投日不得搞宣传。

2020年高雄市长补选大败后,国民党伪主席江启臣再次质疑公投制度,认为“专设公投日”会降低投票意愿,导致投票率过低,公投结果缺乏代表性,建议把全民公投和地方选举继续绑定。结果这个恢复公投旧制度的建议,被公投否定了。

第二个建议是反“莱猪”进口。

今年元旦,台湾当局宣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莱克多巴胺添加剂出台了标准,将以该委员会的标准衡量食品,正式开放从美国进口相关的肉制品。

民进党当局认为,开放莱猪的进口是台湾在经贸布局上的重要措施,基于自由贸易的平等互惠原则,与国际贸易接轨,更重要的是能讨好美国。

但国民党与许多台湾民众则认为,人民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不应该被民进党当局拿来作为与美国的交易筹码。因此国民党推动了“反莱猪食安公投”立案。这次也被否定了。

第三个建议是重启核四电站。

核四电站就是龙门核能发电厂,位于台湾新北市贡寮区,由台湾电力公司兴建营运,为台湾第4座核能发电厂。

核四电厂自1980年5月提出规划后,一直存在争议。1999年才开始动工,陈水扁当政期间一度停建,造成蓝绿激烈对立。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核灾,民间反核声势很大,核四问题再次成为各方争论的话题。

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一直都停用核四,认为这体现了民进党“环保主张”,而从2017年8月15日开始,台湾各地发生了大规模无预警停电事件,启用核四电厂的诉求重新出现。

到2018年3月2日,民间机构领衔提出“废除电业法第95条第1项”公投案,以54.42%的同意票通过,打败了蔡英文政府提出的2025非核家园政策,保留了发展核电的政府选项。

现在台湾有人提出,重启核四电站,最起码可以替换已经老化的现有核电站,就算从反核电立场上也是有道理的。民进党基于固有立场坚决反对,国民党当然就希望用电力问题获取公投胜利。

第四个建议是藻礁保育与“三接”迁建案

藻礁位于台湾西北部海岸、长达27公里,被认为是台湾重要的生态资源。

上世纪90年代,国民党计划在藻礁旁兴建液化天然气第三接收站码头,当时争夺环保话题主导权的民进党选择了激烈反对。

2016年上台之后,蔡英文政府为了实现反核电的目标,将天然气视为比核能更安全,比燃煤和石油更干净的选项,于是捡起了国民党的计划, 2018年正式重启工程。

这导致很多原本支持民进党的环保团体反水,2020年7月,环保人士潘忠政领衔提出反对第三接收站码头的公投连署,国民党也看到了机会,直接转变立场,跟进反对天然气码头,要求公投解决。结果也没赢。

这四项议题, 都是台湾岛内争论了多年的民生问题,经过了政党斗争之后,上升为政治议题,最终走向了公投表决。

应该说,这四个问题的确属于只能二选一的矛盾,选择哪一边,都有一定道理,用公投来终结争议,未尝不可。国民党在投票前研究了数据,台湾民意基金会在11月30日的民调报告显示,“反莱猪公投”选民投票倾向,55.9%倾向投同意,36.5%不同意;“珍爱藻礁公投”选项,42.3%倾向投同意票,36.7%倾向不同意;“公投绑大选”选项,47.5%倾向投同意,41.6%不同意;至于“重启核四”,43.5%同意,45.9%不同意。

这些数据显示,民进党在四个具体问题上,都没有得到大多数民意支持,只在核电话题上有微弱优势。所以国民党认为,全力推动公投,在具体议题上打败民进党,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

直到12月8日,大多数民调数据还偏向于国民党一方,因此国民党上下都相当乐观,觉得看透了民意,优势在我,很有可能全胜,至少也能赢下一两个议题,提一下2020年败选之后的士气。

事实证明,国民党还是过于乐观了,四项公投全部被否定。国民党又一次在自己选择的预定战场上全军覆没。

民意调查是国民党赢,为什么公投的时候彻底失败呢?

在公投对抗当中,国民党又出现了老毛病——内讧,不团结,而民进党虽然内部也有斗争,但是维持住了党的纪律,展现出了团结战斗的姿态。

这次公投案,虽然民意调查数据不利,但是民进党籍的地方县市长纷纷拥护在党中央周围,很早就宣布就支持党的决议;而国民党这边虽然有十四个执政县市,但在关键时候,这些县市长几乎全部都不到场,也不表态,与伪国民党中央以及“公投”团体保持距离,担心把自己拉下水。

比如新北市长侯有宜,算是国民党在地方上最有实力的政客,一直都故意不表态,甚至还公开发表了一篇“岁月静好,我不表态”的千字长文,公开与伪党中央唱反调,直到最后才迫于压力扭扭捏捏地表示反对莱猪,就算这样,国民党伪中央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两党搞公投决战,一边齐心,一边内斗,再大的优势也不够这么送的。

然后我们再分析具体的投票结果。

“重启核四”案得到380万同意票,426万不同意票;

“反莱猪”案是393万同意票,413万不同意;

“公投绑大选”案得到395万同意票,412万反对票;

“珍爱藻礁”案得到390万同意票,416万张不同意票。

从四项公投票数来看,同意票都在380万到395万之间,反对票都在412万到426万之间,非常重合,可以判断,绝大多数投票人要么选择四项都同意,要么选择四项都不同意。这意味着投票人基本按照政党立场来选择自己的投票,忽视了议题本身。在这愿意出来公投的800万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台湾社会的政治割裂。

虽然国民党一方四个议题都输了,但是从这个票数来看,国民还是能够在台湾岛内聚集起一定的人气,调动起不少支持者,只是核心支持数量少于民进党一方的核心民众。在放弃军阀治国惯性之后,国民党已经基本摆脱了独裁帮凶的原罪,开始向一个世界上常见的右翼保守政党转型。

本次公投最核心的数据,是双方票数合计稳定在800万,而台湾省有1800万总选民,60%的人不屑于参加公投活动。在公投之前,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党一方占优,体现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真到公投的时候,一方面因为民众的政治热情不算高,另一方面因为党派斗争让普通人产生了抵触心理,国民党一方的民众投票率很低。反而是民进党用纪律约束了基层组织,提高了自己一方的民众投票率,在不利的战场上反过来赢了一局。

当然,民进党也不仅仅靠组织能力赢得胜利,还在舆论宣传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比如说“莱猪”问题,本来只是在食品安全和价格之间做权衡,民进党公开把话题扭到了政治层面,宣称“禁莱猪会惹美国人不高兴”,最后真的靠这个说法动员了民众投票。这说明多数台湾民众的确愿意积极配合美国战略,维护现有的地位。

最后,民进党搞政治,最大的依仗还是过去2年的执政成绩。全球经济都被疫情打击,而台湾省的防疫和经济发展都做得不错,在保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疫情没有扩散,2021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继续保持全球各经济体的前三名。

第301期节目介绍瑞士公投制度的时候,我们说反复公投的效果之一,就是民众选择偏保守化。现在台湾民众虽然在具体议题上不赞同民进党,但看到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发展不错,公投的时候就可能支持民进党,或者至少不公开反对,这也是保守化策略的表现。国民党如果想颠覆民进党的地位,恐怕还要等待一个台湾经济出问题的时机。

301期节目,督工你借着瑞士的频繁公投制度,介绍了公投制度的历史和影响,现在台湾民进党凭借自己的政绩和组织优势,塑造了和民众观点相反的公投结果。督工你怎么评价?

301期节目,我也说,国家日常运行要体现民主性,必然还是要搞代议制,因为政治是一种专业活动,不能逼着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当政治动物,公投只能是民主制度的补充。只有某些重大而又存在争议的发展选项,很可能做什么决策,都比拖着不做决策好,用公投来避免长期决策争议是可行的方案。或者是对民生有直接影响,必须让民众直接选择利弊的政策,也可以通过公投赋予合法性。比如说301期我就举了狗肉是否应该列入合法肉类名单的例子。

但是,既然公投意味着普通民众越过代议制代表,直接做决定,就必须承认政治决策是一件有成本、有门槛的任务,不能当做轻松的生活点缀。所以,公投之前要组织充分自由的全国讨论,公投日要专门放假,要求所有民众必须参与。免得大多数人本来赞同的决议,因为投票率过低反而被否定。现在台湾省号称搞公投,实际上只依托党派政治,组织了40%的人做表态,整体上应该算作一个教训,而不是正面经验。

督工,提一个和我们现实距离比较近的话题。最近几年,上海静安、长宁区的传统街区出现了一大批网红店,一方面推销商品,另一方面这些店铺本身也成了越来越热闹的网红打卡景点。比如说前几个月,武康路的一处老房子在阳台挂上蝴蝶结,照片火遍互联网。有的人甚至说武康路是“宇宙网红中心”,督工你怎么看待老城区的商业化问题?

百度安全验证

武康路的荒诞打卡生态,不止一个“蝴蝶结阳台”_游客

武康路最近一年吸引网红,和上海市在主要街道实施的“杆线入地”工程有关。过去100年出现的电力线、电话线、网线和无轨电车线都被埋进地下,武康大楼附近的景观回到了100多年前的煤气灯时代,展现了工业化早期的城市风貌。

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街区或者是农业时代就形成的,或者是建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配合汽车和城市电网新建的,上海这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形成的连片老街区非常罕见,展现了独特的城市形态。早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上海市就制定了《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现在上海市拆掉最近几十年出现的架空电线,再吸引一波网红流量不奇怪。

http://www.spcsc.sh.cn/n1939/n2440/n6985/u1ai199801.html

对于这些独特的街区,上海的城市更新非常谨慎,几乎不会搞大拆大建。但凡事都有代价。大拆大建固然会破坏城市文化传统,但也的确能重新规划市政设施,改善功能指标,提升安全性。毕竟这些窄路密网的弄堂区,当初形成的时候不考虑汽车通行,不考虑家用电器,尤其不考虑现代市民需要的消防安全,只能不断打补丁来维持运行。老城区普遍商业化,意味着更新改造靠私人市场资金,而打安全补丁靠政府,必然会在规划和投资两方面产生矛盾。

上海老街区改造的典型案例就是田子坊。一百年前,田子坊是法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所以街区功能混乱,到20世纪末形成了一个工业厂房、公寓和住宅混合的街区。2008年,市政府正式确定田子坊不拆迁,保持现有街区结构。大批商户意识到可以在这里长期经营口碑,开始抢占铺位,把田子坊变成了网红步行街。

田子坊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中商居混合矛盾的财产权问题 - 百度文库

商业繁荣,街区漂亮,乍一看是双赢,但很快政府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田子坊道路狭窄,而入驻的商户性质复杂,有餐饮、有酒水、有字画、也有服装,普遍存在乱改乱建现象。一家堆放的易燃物,可能和另一家的灶台只有几厘米的隔断,而且田子坊现有建筑木结构多,从长时段来看,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火灾。在网红效应下,节假日的田子坊挤满了人,万一出现火灾,消防人员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还可能踩踏,隐患让地方官员睡不着。

过去十几年来,上海市一直在用财政资金加强田子坊消防措施。2010年,市政府在田子坊新增了10个消防栓、12套湿式报警阀、700多个火灾报警探头、1300多个消防喷淋喷头,还在50多家餐饮店的灶台安装了泡沫自动灭火系统。2013年8月1日,黄浦区又给田子坊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也就是后来的田子坊微型消防站。这些消防员每天24小时轮班,平均每年要入户检查800多次,整改300多处,要经常举行消防演习。这几年,消防人员已经成功在火灾早期介入灭火二十多次,证明了自己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普及,田子坊继续被重点关照,成为上海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之一,安装了8个感知人流量的的客流眼、70多个倾角仪、240多个烟感器,甚至连垃圾桶都要装上感知设备。就在几个月前,有一家咖啡馆下班后电器没关,凌晨发生自燃。在高密度监控与24小时执勤人员的保障下,及时扑灭,这才又一次避免了大型火灾。

田子坊里弄消防安全隐患调研(全文)

百度安全验证

数字治理“加持” 上海老城厢烟火气更加温暖人心——上海热线新闻频道

田子坊经验证明,老街区改造的网红商业街想要安全运营,必须要支付高昂的市政成本。而田子坊的这些问题,正在武康路或者其他老街区重演。只是眼下这些老街区还不是全面商业化,所以直观上看不出太多隐患,很多问题一直被搁置。这几天我和高流同学去现场转了转,借他的专业眼光随手看到不少问题。

这里先介绍个消防知识点: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住宅底层的商业服务网点,是独立于住宅的消防单元,不能与住宅有联通,不能共用疏散通道。这是因为商业服务网点人流量大、火灾隐患也比住宅高,在消防上要求更严格,也不能允许商业地产把风险转嫁给住宅。如果商业服务网点与住宅之间的隔墙有开洞,火灾就会快速蔓延到住宅;如果共用逃生通道,很可能会导致火灾封锁住宅唯一的逃生通道,导致楼上住户被困在火场。

现在武康路上有不少一楼商铺,都保留了过去与住宅楼梯之间的门洞,一旦起火,火焰和有毒的浓烟很容易蔓延到住宅楼梯间,烧死或者熏死楼上住户。此外,消防管理一般会要求商铺在明处放几个灭火器,这是用来给店铺老板和顾客自救的。但我们走了一圈下来,发现大部分商铺在视线范围内都没有放灭火器,看来他们的自我定位还是住宅里的网红文创展示,不是要考虑密集人流的合法商业地产。

更严重的问题在商户外面的市政环节。随着大批网红店入驻,游客数量在节假日爆炸性增长,占用了本来就不宽的路面,路边还有不少随意停靠车辆。而现在的老街道,比如说武康路,公共消防栓的密度很低,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发挥不了作用。

最后就是影响街区居民生活的问题。大多数网红老街区,并没有被政府划成合法商业区,网红店都是和居民私下签合同入驻的。还有大量的本地居民没有搬走,这意味着剩下的居民要和额外的人流分享基础设施,忍受噪声和灯光污染,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如果他们选择像邻居一样,把房子租给网红店,自己搬走,又会进一步加剧整个街区的无序商业化,扩大隐患。

百度安全验证

老城区自发商业化,有很多惨痛的案例。2014年云南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几乎全部老城区烧毁。当时我就评论说,这些大量使用木结构,缺乏现代街道的老城区,本来就是要隔几代人烧一次的,所谓古城就是分批烧光重建的一组建筑。现代的街区改造和消防设施本来可以给老城区增加安全性,但如果搞无序的商业化开发,一方面老城区的街道和木结构不能动,另一方面人员密度和用火用电数量明显上升,大型火灾几乎是必然。上海的老城区虽然比内地古城现代一些,但也是100年前的老结构了,不能看着内地古城的教训在上海重演。

无序商业化开发,受害者是整个街区的居民,他们为什么不出来阻止问题恶化呢?

因为这些老城区的居住形态比较特殊,既不太可能自己组织起来,也很难聘请物业公司代表自己的利益。如果是一个新建的整体小区,部分居民打开一楼搞商业,带大量拍照网红和顾客进来,肯定会被其他居民抗议,物业也一定会管。但旧城区的基本格局,是里弄、私房和公房交错,同一个建筑里往往会有多个产权复杂的家庭居住。所以,这里的居民彼此之间很难找到共同利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利益边界在哪里,平时也没有统一的物业公司维护秩序。一部分打破秩序的人,只要不闹出大事,就可以随意做生意。

更进一步说,老城区的房子包含很多公房,也促使一些人搞网红商业变现。这些老房子理论上说属于国家,但国家又承认居住家庭的永久租赁权。老公房的居住权,尤其是一栋建筑拆开的居住权很难出手变现,不如招商做点生意,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但是,国家当初分配公房,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对于普通住房,“房住不炒”的说法只能算是一个号召;但对于国家有产权的公房,“房住不炒”应该被视为命令。如果要出租做生意,国家可以自己来,不能让你拿了居住权去搞商业。所以,这些老公房被大量出租做网红生意的现实,明显是国家放弃行政管理的结果。

一般来说,遇到传统居住方式和发展经济发生矛盾,我往往会支持改造传统社区,发展经济。但这些上海老城区的确是全国仅有的早期工业革命时代遗产,而且相当一部分产权还在国家手里,国家控制发展进度保护文物,合情合理。而那些把房子出租做网红店的居民,也不是乡下穷人,不会因为少了这部分违规房租就变成贫民。所以,我支持国家用行政力量干预居民区里的网红店,不能允许住宅用地悄悄变成商业用地,威胁历史遗产和邻居的安全。这样才能保证下一代人还能看到这些街区,还能看到有居民舒适地住在里面。

最后,我说一下最近关于傅正和解放话题的争议。我看到傅正在视频介绍中公开说左宗棠解放了新疆,在视频里面又重复了左宗棠解放新疆的说法,只是后来把视频介绍里的文字删掉了。这和中国现有所有的历史论著,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有冲突,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奇说法。所以我质疑这个用法的合理性,引发了争议。最后,争论被“观学院”账号以一个匪夷所思的操作打断,引发了争议。现在观学院又做了一个更匪夷所思的事情,把当初叫停争论的动态删掉了,幸好有热心网民保存了截图。

我不知道这个发动态和删动态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资格以训斥小学生的态度来训斥自己的签约作者,还以官僚主义的嘴脸高高在上搞调和。更神奇的是,他能让所有人都对他的操作不满。无论是讲立场还是讲技巧,这都是媒体人能做出的最差选择,太给自己的id丢脸了。

很多观众质疑,说这是我命令下属拉偏架,我解释一下。我之前的确在观察者网工作过很多年,负责新闻内容,也写过社论。但现在我已经离开观察者网三年了,和观传媒的任何人都没有人事关系。假如我真的有还能力干预,我肯定会第一时间开除这个发动态的人。

回头说解放这个名词问题,傅正在一个貌似严肃的历史科普视频中,提出了颠覆所有教科书的重大历史定义,重新规定了“解放”的含义,这不是一句“不争论”能含混过去的问题。我们新中国采取公元纪年,不设立年号,也不像民国那样单独纪年,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时代标志,就是“解放前”,“解放后”的时代划分法。这样重大的历史标志被修改,我必须严肃讨论一下。

傅正并没有近代史专著,也没有相关的历史论文,我找不出能修改教科书,颠覆社会定性的任何理论依据。要是让他来对“解放”这个词的重定性负责,我只能说是临时起意,没法深入挖掘。不过,我恰好知道傅正的导师是汪晖,他和甘阳都希望把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新中国意识形态融合,为此从公羊学借用了一个传统说法,“通三统”。当然儒学大师蒋庆会说这是他的研究成果。

所谓“通三统”,就是每个王朝,尤其是颠覆性的王朝要到之前的历代政权找合法性。他们希望新中国像清朝和元朝那样,打通当代意识形态和传统封建社会的联系。左宗棠这个清朝封建王朝的贵族军官带上“解放”的帽子,源头就在汪晖甘阳这一批人。只是老一辈的研究者比较谨慎,就算迎合时代定制了工具性的理论,也不急于直接出来修改教科书的说法。现在傅正在科普视频方面先试探性定义,不过是汪晖甘阳的理论经营太久,溢出到现实而已。

我支持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教科书上写了解放的定义,我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作,自由用词的权利。但是,既然“通三统”的定制哲学思想已经开始走出学术界,渗入大众科普视频,影响年轻人,我也应该做一个系统性的批驳。年轻人不应该把教科书上的定义看得太轻。

我个人认为,新中国不需要到封建王朝找存在依据,如果你要为新中国重新定做依据,说明你潜意识里觉得新中国缺乏意识形态基础。具体到左宗棠问题上,用公羊学引导民族主义来重新定义历史人物,民国的保守主义已经玩过这个游戏了。结果他们发现,民族主义没有最纯正,只有更纯正,最后只能基于民族主义理论,把旧帝国贵族左宗棠定义为汉奸,才能满足自己的支持者。当时支持左宗棠,就像批判岳飞一样,会被认为无事生非,脑子有问题。

要准确理解左宗棠的能力和功绩,前提是跳出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公羊学这种扩展“解放”定义的赞美,左宗棠是经受不起的。晚清公羊学大师王闿运,民国讲民族主义的早期孙中山、陈天华,都基于自己的立场痛骂过左宗棠。从长时段来看,新中国的革命史学才能给左宗棠一个客观评价。不会像民族主义史观那样,需要左宗棠就拿起来赞美,不需要就踩在脚下当垃圾。

不过,这件事暂且不急,眼下睡前消息对观众还有两笔文债,2021年的年终评点和科幻征文的评奖活动。接下来一周,我们集中把这两件事做完,然后再找个时间搞思想,从“通三统”开始探讨教科书用词问题。到时候希望观众一起来参与这场和“解放”定义相关的讨论。

感谢各位收看375期节目,顺便提醒大家,元旦假期,我们有两期例行更新,做到了全年无休。我们周五376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