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迁移至 vitepress,同步新内容(如高见)! 不过仍可访问旧版,但不会再有内容更新
x
Skip to content

【睡前消息558】俄罗斯征兵、乌克兰“拉壮丁”,哪个值得学?

大家好,2023年3月3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558期睡前消息。

上周555期节目的主题是俄乌战争一周年回顾,我从装备和人力两方面分析了下一阶段的战争潜力。

对于今后一两年的人力资源对比,我的结论是双方基本相当。其中俄罗斯总人口多,但是统治集团没法对人民解释开战原因,社会压力大,只能优先动员穷人和少数民族上战场;乌克兰总人口少,但是因为是被侵略一方,所以人民有参战共识,能全面动员。综合考虑下来,双方都不缺十几万壮年男子组建二线预备队兵团,人力瓶颈暂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我观察555期在各个平台的评论区,以及互联网上提到俄乌战争的其他内容,发现了一个频繁使用的关键词:“抓壮丁”。这些评论一般会说乌克兰政府强行征兵,是“抓壮丁”行为,足以证明乌克兰人力资源耗尽,政府信用破产,即将亡国。最近凤凰卫视在乌克兰当地的雇员被征兵,尤其被看做军政府暴政的代表。

用什么词描述外国的政策,都属于个人言论自由。但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实行征兵制的国家,兵役法第57条第2款明确规定,拒绝服兵役的公民,要被强制履行兵役义务。换句话说,只要国家依法认为你适合服兵役,公民个人的意愿就不太重要。在全面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已经频繁出现公民拒绝服役受处罚的新闻。如果进入战争状态,这一条法律执行起来肯定更彻底。

所以,我觉得现在网络言论对征兵制的描述有明显偏差,很容易把所有强制服役行为都归为“拉壮丁”,当做值得鄙视的行为。将来万一出现什么紧急状态,这种错误认识可能会反过来影响中国保卫和平的能力。这里我必须先定义什么是“拉壮丁”,然后分析合理的征兵制度。

首先,“壮丁”在汉语里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特别歧视的意思。查汉语辞典,“壮丁”的定义是壮年男子,达到当兵年龄的人。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最成功的征兵宣传是一封公开信,标题是《告成都市的壮丁同胞!》。直到今天,这次宣传也是值得赞赏的正面案例。

壮 —— 汉辞网

这样来看,“抓壮丁”这个词带上了明显的负面色彩,关键不在于“壮丁”,而在于“抓”这个动词。

但是,几乎所有实行征兵制的国家都规定,服役是可以强制履行的义务。如果“抓壮丁”的含义只是强制带走非志愿者,就不应该比普通的征兵制更值得鄙视。所以我们在法律问题之外,还应该讨论文化和历史因素。

“抓壮丁”作为动词,是一种行为。

但是作为名词,它对应了1944年的一部话剧,1963年的电影,以及后来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电影的影响力最强,几乎把这个带一点四川口音的词变成汉语固定说法。

从电影情节看,民国统治集团最大的错误,并不是在抗战期间强制征兵,而是在执行中扭曲了均等的兵役义务,把征兵变成了官员的敲诈工具。有钱的公民要被敲诈钱,没钱的公民要加倍承担义务。如果你是倒霉的外乡人,完全可能不经任何手续被抓走,被征兵官员顶上一个名额,再把空额卖给本地居民。而一旦某个家庭有了官员或者军官,不仅不用承担兵役,还可以联合起来敲诈同乡得到好处。

这部电影最终定义了“抓壮丁”的中文含义,用一句话总结:抓壮丁就是不合理的兵役制。

但是从乌克兰战争的现状来看,更多的人扩展了“抓壮丁”的定义,认为只要有强迫服役就是抓壮丁,这个现状除了和现在的网络舆论生态相关,也和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的特殊性有关。在过去100多年,中国正常征兵制一直没有暴露自己包含强制性的一面。所以普通人默认所有包含潜在强制性的征兵,都是不合理的征兵,都对应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拉壮丁”。这里我要简单回顾一下过去100多年的历史。

1906年,距离灭亡只有5年,清朝宣布抛弃八旗世兵制,抛弃绿营雇佣制,学习西方和日本,建立征兵制。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政权,清朝没有能力直接向基层收集资源,也缺乏现代武器装备新式军队,更没有认同政府合法性的公民。所以清朝征兵制完全落空,最后还是靠花钱雇佣才能给少量新式军队提供士兵。

之后的北洋政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清朝的传统。北洋督军只能管自己的一两个师,并不能越过地方官僚控制基层农村,更不可能得到公民最基本的合法性认同,所以也搞不了征兵。大多数情况下,北洋政府还是以花钱招兵为主,加上兼并一些地方军队和土匪,基本解决了兵员问题。内战压力大的时候,北洋军队也会越过地方政府,直接让士兵去抓人服役,但一般来说,这些抓来的人主要是当民工,服劳役,不会直接上阵。小说骆驼祥子就记录了北京郊区抓民夫的故事,这不应该算“抓壮丁”。

北洋政府被推翻之后,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一个是占据大城市的国民党政权,一个是搞乡村游击战的红色苏维埃政权。这两个政权是北伐战争后期国共分裂的结果。在国共分裂之前,这两派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开过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静静帮我读一段李大钊、毛泽东参与制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

内政第七条:将现时募兵制度渐改为征兵制度。同时注意改善下级军官及兵士之经济状况,并增进其法律地位。施行军队中之农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严定军官之资格,改革任免军官之方法。

内政第八条:政府当设法安置土匪游民,使为社会有益之工作。

第八条否定了招募土匪游民当兵的传统方案,第七条明确提出了征兵制,这就启动了中国兵役制度的改革。而改革的社会基础,就是统治模式的变化。从理论上说,国民政府对国民负责,要越过基层的地主,赋予国民法律上的权利,所以也可以直接要求国民提供军事义务。

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首先具体提出征兵制方案的是红色政权。静静帮我读一下1928年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军事决议。

中国共产党六大

六、建立红军问题。

在工农暴动胜利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本党应迅速将自己武装力量的组织从游击的形式改组而成立经常的红军。只有如此,本党才能巩固已得的胜利,且将此胜利扩大到邻近各地。

建立红军的原则应为:

(一)士兵必须按征兵制由工农分子充之。达到这一制度的过渡时期可用自愿制,不过旧军队的兵士应经中央慎重选择和政治训练后方可采用。且从军阀转过来的各种军队,必须立即改编,以相当的可靠的革命战斗员参加其中。有可能时应将其旧时全体干部撤换,用我们自己可靠的军官。其主力应为革命的工农队伍。红军的士兵无论是征兵制或志愿兵制,必须规定其最少限度的服役期限。

简单地说,一旦有了固定的控制区,红色政权建军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工农征兵制,但游击战时期允许用志愿兵制度过渡。

从实际效果来看,1928年六大之后的20年,无论是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一直缺乏长期控制完整区域的机会。南方革命根据地坚持了四、五年就要长征,西北根据地没有中心城市,人口也太少。华北根据地要反复和日本人争夺,能稳定控制县城都很难。山东和江苏的解放区,加上1945年拿到的张家口、承德,在解放战争初期几乎全部被国民党占领。一直到解放黑龙江和哈尔滨,红色政权才算第一次永久控制完整省份和大城市,这时候距离全国胜利只有三、四年时间了。

所以,在革命战争大多数的时间里,兵役制度都是六大两条原则的混合体。一方面尽量在农民和俘虏中间动员志愿者,另一方面在解放区做有限的征兵。至于根据地动员的性质,过去的说法一直认为是类似于募兵的志愿兵役制,因为虽然解放军不给军饷,但是地方政府会派人给军属耕地,算是提供了一定的补偿。但是从各地的地方志来看,根据地动员士兵是有明确指标的,各县、各村必须按照人口比例完成。我随便找了陕北根据地吴堡县的历史资料,静静帮我读一下:

【融媒电台】《峥嵘岁月 百年风云 重温吴堡红色记忆》第三十六期

1945年12月,上级下达吴堡80名征兵任务,吴堡广大适龄青壮年踊跃报名应征,短期内全部完成。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吴堡人民义愤填膺,在1个月内又有103名青年自愿参军上前线。1947年,战事紧张,上级3次下达征兵任务,4月份150名,6月份580名,9月份110名,总计840名。

解放战争时期,在绥师、米脂中学上学的吴堡学生也有入伍者。本县当时按一户三劳动力征1人,独子不征。

类似的信息,老解放区的地方志都能找到,翻到兵役制度章节,就可以充分理解解放区实行有明确指标的征兵制。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常见的误会,就是很多人认为土地改革给了农民好处,自然会激发参加解放军的积极性。这个说法从宏观上是对的,但是从具体农民的选择来说,没有土地的单身男性倒还乐意参军,找一条出路。一旦分到了土地,农民的首要目标就是经营自己的家庭经济了。如果一定要有人参军作战,农民的态度是“保卫土改成果很好,但最好是是别人参军,我享受刚分到的土地”。

网上研究当时解放区征兵制的论文很多,我随便选了一篇关于山西襄垣县征兵问题的,静静帮我读一下:

太行军区农民参军动员机制研究 ——以1946年襄垣县为例

土改运动中,贫雇农被发动起来,他们长期压抑的发家致富的愿望被激发出来。由于长期战乱,人民普遍厌战。土改运动中,农民得到好处,他们更愿意留在家里从事生产,而不是当兵。此外,农民对地主的报复怀有恐惧心理,他们选择“搭便车”,即希望别人参军,而自己留在家中经营土地。

从历史资料看,作为整体的农民,愿意保卫自己的土地;作为个体的农民,必须在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把积极性落实成具体的征兵指标,分配到每一个乡村,然后才有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看文艺作品,整理历史回忆,几乎看不到这种按指标划定的征兵任务,反而感觉是征兵制是解放前国民党的独家操作。这里的原因,又从社会层面回到了军事层面。

和国民党军队相比,解放军机动性强,凝聚性强,胜多负少。打不赢,一般也能把部队带出来。打赢了,多半就是歼灭战。所以解放军损失小,抓俘虏多。整个解放战争,解放军一共抓了400多万俘虏,另外迫使100多万国民党士兵起义投诚。

这些前国民党兵单身在外,远离家乡,体会过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欺压虐待,往往比普通农民更愿意加入人民军队,前后至少有280万俘虏加入了解放军。占了解放军总数的一半以上。最夸张的第一野战军,最后80%以上的兵力来自曾经的俘虏,四川话成了西北野战军的主要交流语言。

所以,除了一部分在解放战争前期承受主要后勤压力的老根据地之外,解放军扩军并没有给解放区农村带来太多征兵压力,所以在历史故事里被忽视了。

然后我们说国民党。国共分裂之后,国民党政权比北洋政府先进一些,也尝试建立征兵制。和红色政权相比,国民党政权的优势是控制区大,人口多。但缺点就是军队缺乏政治动员,战斗力差。无论和谁打,国民党军都很难靠俘虏来补充士兵,反而不断给对方送俘虏,被迫不断提高征兵指标,在农村带走越来越多的农民当兵。

尤其是抗战期间已经建立了征兵制度的西南地区,国民党征兵力度尤其大。前面提到第一野战军普遍说四川话,原因就是胡宗南把四川当基地,拼命征兵送到西北,再送给解放军。这客观上就是国民党替解放军承担了征兵压力。所以我们听说解放战争强制征兵,总觉得是国民党才会做的事情。

但是,征兵压力大,也不一定就产生“抓壮丁”的效果。山东、华北、西北某些老解放区,解放战争初期有几十个县,在国民党进攻阶段被压缩到十几个县,还要为整个野战军提供人力和物资,征兵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就算在这种危急时刻,解放军还是坚决落实了两个原则:

一是坚决禁止军队直接拉壮丁、要民夫,必须通过地方政府分摊压力,做出事后补偿的保证。

二是利用土改后比较有朝气的地方政府,根据各家的男青年数量和养育负担,公平地施加征兵压力,不允许花钱逃避征兵。

最紧急的时候,党员自己先参军,干部子弟也不回避征兵。所以普通农民怨言比较少,基本保持了农村秩序。

国民党一边正好相反,核心统治集团是军阀,军队经常无视地方政府直接征兵,以粗暴的方式带走大量壮丁,效率低,对社会的破坏力大。

就算是通过地方政府征兵,国民党也没有经历过土改重建乡村秩序的过程,而是继续让地主、官僚、军官和黑社会联合起来,用潜规则控制农民。所以就像电影情节那样,征兵压力必然集中给穷人、外乡人,以及基层官员的仇人。富裕农民可以选择掏钱避免征兵,剩下的农民就要承受更大的征兵压力,而且完全无法预测下一次征兵什么时候开始,最后丧失对社会的信心,有更大的概率落草为寇,社会秩序就慢慢崩溃了。所以我们说起新中国之前时代的强制征兵,总会想起国民党拉壮丁,甚至把所有历史上的征兵都当做错误行为。

然后我们说建国后征兵制度给人留下的印象。

因为解放战争期间俘虏和起义的士兵实在太多,1950年解放军总数达到550万,后来一路涨到600万,就算同时要去朝鲜打仗,也实在太多了。所以一直到1955年,这批老兵全面退伍之后,新中国才改成了征兵制。

新中国兵役制度的四次重大调整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兵役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性公民都有义务服兵役。这一版兵役法,已经规定了强制落实征兵义务的政策,只要国家需要,适龄公民不能拒绝。

但是,普通中国人还是感受不到兵役制度背后的强制规则,这和时代特征有关系。

首先,进入和平时期之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而和平时期的征兵数量总体上是下降的。所以征兵压力不断降低。

其次,当时的中国还是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大多数青年生活水平比较差,并不觉得军事训练很苦,反而会乐意去军队吃饱穿暖见世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农业社会,退伍军人地位高,往往能通过征兵获得社会地位提升。士兵退伍之后可能直接分配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往往也可以当生产队长,民兵队长,娶村里最优秀的姑娘。所以,解放后大多数时间,普通中国人都是抢着当兵,地方武装部的主要任务不是强制落实征兵指标,而是在几倍的报名人选中,挑出最优秀的小伙子送到部队。

这些记忆很容易让我们忽视兵役法的强制性。或者说反过来,中国人默认强制征兵代表了制度出问题,是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做的事情。

这个认识带到乌克兰战争期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中国人看到乌克兰政府要求所有壮年男子留在国内,觉得这是限制自由;看到所有壮年男人都要接受征兵登记,觉得这是暴政;看到记者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甚至是直播的时候接到服役通知,就说这是“抓壮丁”。既然有了“抓壮丁”行为,就证明乌克兰马上就要失败了;至少也可以证明乌克兰人不爱国,居然不能通过志愿从军打败俄国。

这实际上还是前面解放区土改农民的问题。保卫自己认同的社会当然好,但如果有选择的话,当然是别人保卫和平,自己享受和平更好。所以,尽管大多数乌克兰人希望打败俄国人,政府还是必须强调征兵制的强制性和普遍性。

从去年春天开始,中国互联网上就有两个说法,一是乌克兰有几百万难民出国,青年男子都跑光了。

二是乌克兰经历了十几轮征兵,已经用尽了青壮年人力,连十几岁的孩子和70岁的老人都用上了。

前一个说法,明显混淆了出国人次和人数,而且也不考虑回国问题。后一个说法,基本上就是谣言了,需要乌克兰在战场上死掉三四百万人,才能用总共不到100万的军队容纳这么多轮征兵人力。实际上,到去年10月末,乌克兰才进行第二轮征兵,之后一直到现在,乌克兰都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征兵,而是集中精力经营现有部队,不断把士兵送到西方国家接受训练。

国际贸易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到现在,乌克兰出口了3000多万吨粮食,其中2月份出口520万吨,这是在四分之一土地被俄罗斯军队破坏,全国被轰炸状态下取得的成果,说明乌克兰在农业和外贸系统保持了比较充足的壮年劳动力。乌克兰眼下只能说是进入了动员状态,远不是总动员状态。

既然不是总动员状态,就必然是有的壮年男人当兵,有的留在后方。现在可以看到的信息是,战前的乌克兰名人,包括运动员、商人、学者,普遍都有上战场和伤亡的消息,很多白领和公务员在工作状态下接到了征兵命令。以至于俄罗斯一方的宣传说,俄罗斯用囚犯消耗了乌克兰的精华人力。但从动员的角度看,这恰好说明乌克兰征兵名额分配比较公平,不会因为有钱有势就免于征兵。

我从俄罗斯一方的新闻来看,批判乌克兰征兵制度的消息很多,但主题都是“粗暴”,“数据错误”,几乎看不到指责官员徇私枉法,看不到自己的儿子留在家里,送别人的儿子上前线的指责。这些来自敌人的新闻确认,乌克兰作为一个被突袭的中等国家,在征兵方面成绩还不错。

当然,乌克兰的征兵制也不完美,但好坏是比较出来的。我们可以对比俄罗斯正在实行的征兵制度。俄罗斯具体的征兵数据没有公开,但是俄罗斯报纸会登载阵亡讣告,地方媒体也会用公示的方法发放抚恤通知,这些数字显示了明显的地理和阶层差别。

现在俄罗斯人口是1.43亿,其中10%在莫斯科市。考虑到年轻人喜欢去大城市找工作,实际上可能有15%甚至是20%的年轻人聚集在莫斯科。如果俄罗斯政府公平分配征兵压力,莫斯科人至少应该承受10%的阵亡比例。但是,截止到今年1月份,网上可以查到1.4万份讣告,只有80份是莫斯科士兵的,126份来自圣彼得堡,两个城市加起来伤亡比例还不到1.4%。

根据这些数据,有人做了一张深刻的俄罗斯数据地图:

和正常的俄罗斯地图相比,这张图各个行政单位的形状是变形的,面积和本地区的人口成正比,所以越往亚洲方向去,行政单位的尺寸越小。很容易看到,俄罗斯的人口主体在欧洲的平原区。莫斯科市、莫斯科市州和圣彼得堡凭借人口,在这张地图上占了远远超出实际面积的比例。

不同的地区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显示了本地区承受伤亡的比例。暖色代表伤亡比例大,冷色代表伤亡比例低。地图上仅有的蓝色是莫斯科,每十万人只需要承受0.78个伤亡。接下来有三个地方是绿色,分别是莫斯科郊区莫斯科州,西北角的圣彼得堡,以及亚洲部分的最大城市——石油城秋明。除此之外,浅绿色都很少见,大多数区域都是黄橙色,甚至是红色。北奥赛梯过去承受了最大的边疆压力,现在的伤亡也是突出的棕红色。整个俄罗斯最可怕的地方,是地图右边红到发黑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用亚洲语言说,这是清朝所属蒙古区域的唐努乌梁海,居民伤亡率是莫斯科的68倍。

拓扑地图直观地说明,俄罗斯征兵基本避开了首都,然后尽量避开大城市,到贫穷的边疆区狠狠征兵。如果某个地方是边疆,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那就争取带走所有年轻人。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很多,比如说可以维护大城市的稳定。但客观效果,就是穷人承担了上前线的义务。同时让主流市民认为上前线是不体面的事情,只有穷人才需要去。这显然不是正常的征兵制,而是分配极不合理的歧视性征兵。

更进一步说,尽管俄罗斯死了不少将军,但是没听说哪个战死的基层士兵战前有体面的职业。去年9月,有个电视主持人对现有的征兵制度不满,假装征兵办的工作人员,给俄罗斯总统秘书佩斯科夫的儿子尼古拉打电话,通知他去军队报道。尼古拉公子被骗了,对着观众说,我爸是佩斯科夫,我很特殊,让我用其他方式保卫国家没问题,但上前线不行。

直到昨天,佩斯科夫还在代表普京发言,他的儿子也没有为了激励士气上前线。倒是乌克兰一方的权贵,比如说前总统,生在俄语区的富豪寡头波罗申科,以政治反对派的身份接受了泽连斯基的领导,捐了一半家产给军队。在俄军围攻基辅的时候,波罗申科和其他被发枪的市民一起,拿着武器上街巡逻。

要综合比较俄国和乌克兰在动员方面的表现,我们还是要回到前面的定义。解放区按照人口分配入伍指标,国民党在自己的控制区拉壮丁,核心区别不是有没有一定程度的强制,而是公平与效率,其中公平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征兵方式哪个更公平,哪个更接近于中国语境下的“拉壮丁”,我认为事实很清楚。

当然,俄罗斯毕竟是继承了苏联的一部分遗产,行政方面不至于掉到国民党反对派的水平。目前真正直接抓壮丁的俄罗斯军队,只是瓦格纳雇佣兵集团去监狱找囚犯,车臣封建酋长直接用私人农奴当卫队,以及前线部队在顿涅斯克强迫民兵上阵。其他多数俄罗斯军队,目前还不敢直接抓人。哪怕是分配非常不公平的征兵指标,也是通过地方行政机构来做,这一点比国民党是强的。

但仅仅比国民党强,不足以让俄罗斯打败一个现代中型国家。555期也说了,让囚犯、穷人、少数民族来承担征兵义务,后患无穷,会破坏良家子从军的传统,让主流人群鄙视军队。就算俄罗斯主流人群真的真爱国爱体制,将来也会拒绝当兵。现在俄罗斯瓦格纳部队在战线上表演,车臣部队在战线后方表演,其他俄罗斯部队死气沉沉,就是抓壮丁不公平的后果之一。

我还是回到最初的话题,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距离中国很远,用什么词汇去形容这两个国家的政策,都属于言论自由。但我还是花了这么长时间咬文嚼字,非得比较一下哪个国家更像国民党抓壮丁,原因不是为了俄罗斯或者乌克兰,而是为了中国自己。

因为网络媒体发达,现在两种征兵方案的效果就摆在我们面前,乌克兰征兵官 员利用互联网工具追查人口,从外省到基辅都不放过,普通官员不能凭借地位逃避,有钱的体面白领也不能花钱雇人代替,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征兵机构的压力。

而莫斯科大街上一片平静,几乎没人感受到战争气氛。看着这两种不同的社会面貌,我们需要严肃考虑一个问题。有朝一日中国遇到需要全国动员的紧急事件,你希望国家怎么征兵?是应该像俄罗斯,还是像乌克兰更好?欢迎发弹幕或者评论表达你的看法。

也许你生活在莫斯科那样的城市,认为选择俄罗斯征兵模式也不错。这就像是在中国各地计算中学生考上985大学的比例,然后宣布北京教育制度比其他省先进。但我还是觉得乌克兰经验更值得中国参考。我今天的节目反复强调要给“抓壮丁”做一个明确定义,就是为了避免少数人认同普京式的错误逻辑,给出一个绝对错误的方案。

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在一个不太大的熟人圈里进行的,所以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很看重积极性和情感联系,觉得一个人爱一个东西,就必然会主动追求、主动去保护,不用额外的制度约束也能全力以赴。这种思考惯性,适合一个人追女孩,也适合十几个人凑个球队去打业余比赛,但绝对不适合100人以上的团队合作。因为超出这个范围的团体已经不是熟人圈了,再强烈的感情,也必须通过冷静的社会制度来表达。

比如说,很多人都说自己爱国,不惜献出一切乃至生命。但是,疫情之后国家财政紧张,财政部长这个周三还说要过紧日子。如果我们想让国家财政宽裕一点,还是土地财政用着最顺手。我并没看到这些爱国的人拿出全部存款,全款买房子缓解国家压力。

当然,你可以说,土地财政是给地方官员用,你信不过,想直接给中央财政做点事,那我换个角度。从中长期来看,国家最缺的资源是优质人力,是人口。但我也没看到这些愿意为国家献出一切的人急着结婚,放弃个人发展,生四、五个孩子给国家交税服兵役。

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怀疑普通公民的爱国心,只是想提醒观众,爱国心需要社会工具来落实,征兵制度、税收制度就是量化落实每个人爱国责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有冷冰冰的一面,不可能面对大多数人公正,面对具体的个人就温情。反过来说,如果征兵制度对个人讲都温情,完全放弃背后的潜在强制力,就会导致军队缺乏可靠的人力保障,给每个人都带来残酷的结果。这就是我今天回顾历史,比较俄乌战争的原因。

睡前消息节目的评论区比较热闹。和类似长度、类似播放量的视频比,我们的评论区和弹幕数量可能要多上四五倍。而在这些评论中,有一句话经常见,今天我来复读一下:

“看马督工的节目,你会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直到他说到你的专业。”

“如果你一直觉得有道理。说明你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专业经验。”

督工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价?

我首先虚心接受这句话。我一直说,媒体的任务,就是让快速学习的伪内行给大多数人搞科普。所以,一旦有真内行花时间来做内容,我们多半是要输的。但我们本来也不想在每个行业都赢内行,只要能赢过我们的同行,就算给观众提供了信息增量。现在我们的节目有最热闹的评论区,主要责任人是同行,次要责任人是这些不积极发言的内行。

但是,最近几个月,不同节目的热度,让我产生了疑惑。因为国际关系和军事专业的招生总量很小,相对全社会劳动力总数而言,这两个行业的职业人数更少,睡前消息编辑部内部一个相关专业的都没有。如果上面那句话成立,睡前消息节目遇到专业就会翻车,那当睡前消息做到国际话题,尤其是国际军事内容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我们的预测成功率较低,二是评论区的热度应该低于国内话题。

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首先,看睡前消息节目过去一年的合订本,我们对俄乌战争这个小众话题的预测,准确度超过任何一个简体中文媒体,而且是碾压性超过。其他简体中文媒体连做一个合订本拿出来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其次,虽然睡前消息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国内话题,但每次我谈到俄乌战争的话题,都会收到更多的和弹幕评论,更频繁地看到上面那句话。说马督工谈到专业问题就露怯了,应该让专业的来。

这说明,至少在俄乌战争这个话题上,大多数重复上面那句话的人在说谎。好在我们的节目主要关注国内话题,欢迎各位关注我们的日常节目,在指出我们的不专业之后,给出您的宝贵意见。

从去年开始,睡前消息一直想建立高效率的观众反馈机制,组建了“蛋卷俱乐部”,一度还收集各个平台的评论,汇总成《兴风作浪的观众》。后来我们没坚持下去,自我检讨一下,主要原因是编辑同时处理其他内容,没有专注地收集信息。

最近我在观众中聘请了一位新同事,专门负责整理观众反馈,准备继续编写《兴风作浪的观众》,以及组织蛋卷俱乐部活动。欢迎各位以各种方式和我们交流。之前积累在我们这里的投稿和私信,接下来几周也会陆续处理。睡前消息始终是一个优先关注国内话题的节目,期待和中国观众一起分析自己的祖国。

最后回到本期节目的主题。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用不同的方式征兵,对普通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客观地做比较。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对中国社会的参考价值。所以我还是把前面那个问题抛给观众,在中国年轻人口剧烈下降的未来,如果我们遇到紧急情况,如果我们需要动员大量青壮人力承担危险任务,是乌克兰的模式值得参考?还是俄罗斯的模式值得学习?

这对于北京、上海的居民,对于“山河四省”或者其他地区的中国人,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是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是和整个中国的安全相关的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给蛋卷俱乐部投稿,表达您的观点。

55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关注。我们周日再见!